愛與犧牲

昨天看完了阿加莎的《母親的女兒》。

以前看過很多阿加莎的偵探小說,情節引人入勝,推理環環相扣,滴水不漏。每次看到結局,總是讓人大吃一驚。《母親的女兒》與這些小說全然不同,這是一部探讨“愛”的小說,也是阿加莎個人經曆的一種投射。

這部小說通過一對母女的生活,揭示了“愛”的另一種涵義:愛是相互成全,而不是一味地位對方犧牲。小說的女主安是一位溫柔、體貼的母親。丈夫去世後,她獨自撫養女兒莎拉。母女兩人相互依靠,關系親密,彼此都是對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莎拉在母親和老仆人的寵溺重長大,她熱情、自信,出落得美麗動人。但是她習慣了凡事以自我為中心,讨厭說教,追逐刺激和自由。十八歲時莎拉決定離開母親,來一場短期的旅行。在沒有女兒陪伴的日子裡,安最初感到非常孤獨。但是很快她适應了一個人的生活,不久她遇到了單身的理查德。理查德早年喪妻喪子,孤身在緬甸生活多年,最近才回到倫敦。安對理查德的遭遇深表同情,她喜歡理查德的淳樸和善良,而理查德也為安的娴靜溫柔深深着迷。兩個孤獨的中年人以閃電般的速度相愛了。他們決定在三周後結婚。

但是安的心中卻有隐憂,因為她還沒有告訴女兒莎拉。莎拉能接受這個繼父嗎?她毫無把握。結束旅行的莎拉回到家中,對理查德的出現大為不滿。她表面彬彬有禮,背地裡卻針鋒相對,處處激怒理查德。心思單純的理查德病沒有看破莎拉的詭計,他像個長者坦誠地面對莎拉的任性,不時指出她的問題,這更激化了兩人之間的矛盾。

安夾在女兒和未婚夫之間,左右為難。她希望女兒能夠體諒自己,畢竟到了這個年紀能夠遇上自己愛的人,多麼不容易。安害怕孤獨終老,她渴望着開始新生活。可女兒根本不管母親的感受,她堅定地認為理查德不合适,他在利用安的同情心,更重要的,莎拉不喜歡他,非常讨厭他。媽媽的愛是不能分享的,一個陌生的男人頹然闖入他們平靜的生活,莎拉無法接受。而理查德希望安能夠嚴厲管教這個女兒,因為她已經成年了。事實上如果她覺得待在家裡不開心,她可以出去住,理查德願意供養安和莎拉,支付所有的費用。他甚至計劃好了,等鄉下的養殖事業有了眉目,就帶安去往鄉下,兩個人種花種菜養雞,過簡單的農家生活。安内心也憧憬着這一切。可是她無法放下女兒。何況女兒這樣激烈地反對。安不能偏袒理查德,也更不敢責備莎拉。她整天頭痛,無法入眠,整個人處于崩潰的邊緣。

終于在一次劇烈争吵之後,理查德離開了。莎拉勝利了。她又開始了自己自由自在的生活,派對、聚會、喝酒、交際,周旋于不同的男人之間。看起來她快樂極了。面對理查德的離去,安的心理遭遇了重創,她覺得自己為女兒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她犧牲掉了自己餘生的幸福。于是她開始變得神經質,濃妝豔抹,四處赴約,用馬不停蹄的交際填滿自己的空虛。她對女兒表面上依舊關愛,但心存芥蒂,對待忠實的老仆人态度惡劣。她像是完全變了一個人。

兩年後理查德結婚了。他帶着妻子來探望安。安的心理再次受到刺激。理查德娶了一個并不喜愛的女子,他變得那麼呆闆乏味。如果當初他們在一起,應該會幸福吧。然而一切都回不去了。讓安震驚的不光是理查德的改變,還有莎拉的無情。女兒竟然已經不記得理查德這個人了。她當年想盡辦法阻止母親和理查德結婚,然而才過了兩年,她對這些都忘記了。安的心裡是多麼涼啊!自己的幸福在女兒又算是什麼呢?安對莎拉的隔閡又多了一些。

莎拉誤入歧途,遇到人渣勞倫斯。他有錢、堕落,玩弄女性。已經離婚三次。這樣一個名聲敗壞的人,莎拉對他的求婚也是非常猶豫的。她希望母親給她建議。或者說内心裡她是希望母親阻止自己的。但是安并沒有。這是你的事,你該做出自己的選擇。多麼冷酷。作為母親的安在關鍵時刻沒有阻止女兒,還暗示她,你習慣了富裕和奢華,勞倫斯恰好可以給你這一切。莎拉在迷茫中走入了這段不幸的婚姻。婚後她極度奢華堕落,還染上了毒瘾。

看到這裡,心情是沉重的。安為了女兒,放棄了自己的愛人。而女兒因為母親的淡漠選擇了煉獄般的婚姻。曾經她們是彼此的依靠,親昵無間的母女。而現在,她們都變得連自己都不認識了。

在小說裡,阿加莎給了這對母女和好如初的機會,為故事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号。但是在現實中,我們許多親情關系,可能至死都沒有解開心結。許多人帶着怨恨和遺憾離開了世界。而曾經她們也有過那麼多的付出和期盼。正像那句話說的,父母一輩子都在等待子女的一聲感謝,而子女則一輩子都在等待父母的一句“對不起”。

确實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影響深遠。有些父母根本不愛孩子,有些父母是用錯誤的方式愛着孩子,還有些父母一邊忘我犧牲一邊無度索取。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直接決定了孩子以後如何對待自己的人生。想要做合格的父母,先要做孩子的朋友,既不過分寵溺,也不一味犧牲,要通過良好的溝通來解決問題。逃避和退讓都是沒用的。

回到小說裡,如果當初安用了正确的方式和女兒溝通,說出自己的想法,即便女兒不能接受不能理解,起碼她心裡會知道媽媽在面臨怎樣的抉擇,做出了怎樣的犧牲,不至于說無理取鬧一場,事後忘得幹幹淨淨。寵溺的家庭讓孩子變得自私任性,這是關鍵的問題所在。安從未意識到這一點,才會導緻後面的悲劇。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位女兒也實在太自私了。現實生活中确實有很多這樣的孩子,他們不在乎别人需要什麼,隻在乎自己得到什麼。

我由此想起了小時候老家的一位鄰居。她頗有學識,總是喜歡說一些富有哲理的話。她曾經說過,養孩子就像是種樹。經常适度的修剪,才能長得茂密周正。如果放任不管,樹歪了斜了倒了,那就是白種了,或者放任樹瘋長,那這種樹和野草沒有區别,長大了也是不開花不結果,是沒用的樹。當然,如果一味修剪,過度關注,樹就永遠也長不大了。

現在看來,她的話真是意味深長,讓人警醒。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