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打開教育之門的鑰匙 ——讀阿德勒《兒童的人格教育》有感

      本書是我有史以來閱讀的第二本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上一本是5月份跟随叙事者團隊閱讀的共讀書目《終身成長》,感謝叙事者團隊,引領我開啟了新的閱讀領域。如果說《終身成長》仿佛是一位幽默、有新意的時代新銳青年,那麼《兒童的人格教育》俨然就是一位嚴謹而睿智的長者。在作者理性客觀而又不失溫情的筆端裡,我感悟到心理學那種洞察入微的細緻,那種追根溯源的精神,以及那種悲天憫人的情懷。

        漲知識:刷新心理學概念認知

        首先就是感覺真的“漲知識”了。個體心理學、社會情感、統一人格、自卑情結、心理補償,……一個個專業術語撲面而來,我在消化理解這些概念的同時,也不由深深感慨:心理學真是一門科學嚴謹的學問。作為以前對這些一無所知的我,是一位多麼不合格的老師和家長啊。

        在衆多的概念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統一人格”和“心理補償”兩個專業術語。

      “統一人格”是指兒童的所有活動都是他整體生活和整體人格的外顯,不了解行為中隐含的生活背景就無法理解他所做的事。是的,要想真正教育好孩子,決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哪兒出問題補哪兒,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去看待孩子的某一錯誤行為,就像“脫離了整個旋律背景來理解單個的音符一樣”,而要基于孩子的整個成長、生活的背景找出其内在的心理原因,“在理解兒童人格統一性的基礎上來理解這個孩子為什麼犯錯誤”,然後對症下藥,适時引導。

      而源自自卑感的概念——“心理補償”,則讓我想到了班級中的那些“問題兒童”。那些孩子因為種種原因喪失了學習的信心,産生了一種強烈的自卑感,于是他們通過調皮、惡作劇、不當行為等來引起關注,消除自卑感,獲得一種心理補償。我們要洞悉他們的内心,對他們進行溫暖而又智慧、持續的關注和鼓勵,讓他們懂得自己的價值和獨特性,進而獲得進步和成長的信心。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明白了孩子的内在心理,或許我們會更有信心,更有方向。

          學方法:心理學是一門技術活

    在讀完本書十三章後,我發現最後還有兩份附錄,分别是個體心理問卷和5個孩子的案例及評論。細細讀來,我驚異于這部分内容的細緻和豐富。 在作者看來,每一個并不算特别異常的“孩子的行為”背後,或許都折射出孩子的心理狀況。

      “孩子制造了很多麻煩嗎?他最懼怕什麼、最懼怕誰?夜間哭叫嗎?是否尿床?是否有支配弱小者或強壯者的傾向?是否有跟父母睡一張床的強烈願望?是否舉止笨拙?……”

      “孩子是否容易跟别人交朋友?對人獲動物是否耐心、寬容,或是否騷擾、虐待它們?是否喜歡收集或貯藏?是否吝啬、貪婪?是否喜歡指揮别人?是否傾向于自我孤立?”

      在作者豐富而詳實的案例描述及評論中,我們看到了5位孩子從嬰幼兒時期一路成長的人生軌迹,我們也體驗到了一位心理學家對于兒童各種現象的分析和獨特視角。

        而要想真正地做一名孩子們的“心靈捕手”,我覺得要向本書學習兩個層面的方法:首先是技術層面的,如調查問卷怎麼設計?案例如何撰寫?如何觀察和參與?如何與孩子和家長溝通?等等。其次就是理論層面的方法,如引導兒童正确解讀外部現實;培養社會情感;改進教育管理等等。總而言之,心理學确實是一門細緻活、技術活、良心活。

      悟理念:“雙重懲罰”的思考和啟示

      “雙重懲罰”是我在本書中學到的另一名詞,就是指孩子因為同樣的錯誤受到來自學校和家庭的雙重懲罰。事實上,這樣的“雙重懲罰”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甚至我們每個人都曾是其受害者。

      記得我讀初三時,學校的小測試陡然增多,我的成績時好時壞,而每每在學校考砸了,我就非常郁悶,一方面是擔心來自老師的批評,另一方面是因為一旦被家裡知道了,一頓訓斥和指責是肯定少不了的,那種恐懼和壓力真的無以複加,我甚至常常因此徘徊在放學的路上而不敢回家。後來,我偷偷地把那些考得差的試卷藏起來,三緘其口。父母要是問起來,我就撒謊說最近沒考試。

        回顧當時的那段經曆,其實何止是“雙重懲罰”,一方面要在學校裡接受老師的懲罰,另一方面還要在家裡接受父母的懲罰。事實上,還要多一重,就是來自自己内心的懲罰——既沒有考好,還要撒謊。正是在這樣的“三重懲罰”下,讓我感覺帶着一張考得差的試卷回家就會是世界末日,所以我本能地去撒謊和逃避。事實上,從現在的我看來,父母當年隻是過于注重我的學習,愛之深責之切而已,但對當時的我而言,卻是無法承受的恐懼和壓力。

        所以,我很認同作者的這段話——我們知道雙重懲罰會帶來多麼可怕的後果。...我們不能忽視或輕視這些現象。我們必須聯系孩子的環境來思考他的問題。我們要問:如果我們的行為持續下去會發生什麼?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我們是否确信對孩子産生有益的影響?孩子能承受身上的負擔嗎?他能否從負擔中獲益?

      如果當年,父母能夠告訴我:考砸了不是世界末日,重要的是我們要從中吸取教訓,争取下次做得更好!或許,我會少一些恐懼,多一份信心,會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而不是放在逃避和撒謊上。

      不由聯想到了近幾年頻頻發生的“學生跳樓事件”。事實上,這樣的事情是否與雙重懲罰有關?是否與來自學校和家庭雙方面的壓力有關?如果我們每位老師、每位家長都能考慮到孩子受到“雙重懲罰”時的心理壓力,能夠有思路、有方法,是否類似“跳樓事件”或者其他的極端事件就會少一些。答案或許是肯定的。

      書讀完了,但思考卻還在繼續。《兒童的人格教育》和《終身成長》為我打開了一扇大門,讓我領略到了心理學的神秘和博大。在每個人的或光彩、或黯淡的表象背後,藏着怎樣的心理和人生——這确實是一門令人着迷的學科。而作為一名教師,也隻有破解了孩子的心理密碼,才能真正掌握打開教育之門的鑰匙。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