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看不下去

...

你有多少次拿起一本書卻半途而廢?又有多少次為此而心懷愧疚?

《如何閱讀一本書》之所以成為暢銷書,大概就是因為懷有這種愧疚的人太多了,總覺着自己對不起買來而沒讀的書,于是從這本關于如何讀書的書中尋求解決之道。

你買了一本書,就像是買了一項資産,和你付錢買衣服或家具是一樣的。但是就一本書來說,付錢購買的動作卻不過是真正擁有這本書的前奏而已。要真正完全擁有一本書,必須把這本書變成你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讓你成為書的一部分的最好方法(書成為你的一部分和你成為書的一部分是同一件事)就是将書的内容寫下來。

對已經習慣做筆記的人來說,書本前面的空白頁通常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會保留這幾頁以蓋上藏書印章。但是那不過表示你在财務上對這本書的所有權而已。書前的空白頁最好是用來記載你的思想。你讀完一本書,在最後的空白頁寫下個人的索引後,再翻回前面的空白頁,試着将全書的大綱寫出來,用不着一頁一頁或一個重點一個重點地寫(你已經在書後的空白頁做過這件事了),試着将全書的整體架構寫出來,列出基本的大綱與前後篇章次序。這個大綱是在測量你是否了解了全書,這跟藏書印章不同,卻能表現出你在智力上對這本書的所有權。

現在感覺如何?你為讀不完一本書而心中有愧,《如何閱讀一本書》卻質問你:怎麼才算是讀完?從頭到尾翻過可不算,你得在全書最後寫下個人索引,在全書最前頁歸納整體架構,在書頁中間做結構筆記、概念筆記和辯證筆記。

美劇《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中有一集,佩妮苦于和男朋友沒有共同語言,就想了解男朋友的工作—一實驗粒子物理學,于是向另外一位物理學博士求助。後者說:“這要從古希臘的一個夜晚說起……這是一段曆時2600年的旅程,我們慢慢講,急不來的,要從古希臘,學習到艾薩克牛頓,到尼爾斯·玻爾,再到埃爾溫·薛定号,最後再到你男朋友正在研究的荷蘭學者們的工作……”

這位物理學博士所說的是最系統、最完善的讀書方法。這是研究型的學習法,是對書負責的極緻。但是,這不是成人學習,不是緻用類圖書的閱讀方法。

正如大部分人學習如何使用電腦時不應該從彙編語言或C語言學起,也不應該從五筆輸入法學起,而應從實用性的角度開始了解:想跟人交流,就學怎麼發郵件、聊QQ;想寫個電子文稿,就學拼音輸入法和辦公軟件。

同理,佩妮不需要學一個學期的物理學史的課程,隻要懂一點兒男朋友的研究到底有多牛即可。如果你以自我為導向來學習,也不必寫索引、列大綱、記筆記,甚至不需要讀完整本書。

在《福爾摩斯探案集·血字的研究》中,華生醫生驚訝地發現,福爾摩斯居然不知道地球繞着太陽轉。福爾摩斯解釋道,因為人的大腦容量有限,他不能讓這些沒用的知識占據那些存放有用知識的位置。他這樣說:“這與我有什麼關系呢?你說我們在圍着太陽轉,就算我們是在圍着月亮轉,對我或我的工作也不會有半點兒影響。”


...

在任何一個領域、任何一本書中,都有很多你能學習的知識,但是其中也有相當多的知識是你不需要學習的。這是沒有必要讀完一本書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讀得越多,不見得用得越多。不妨回憶一下,近年來你徹底讀完的一本書是不是對你幫助最大的一本書?或者你讀過的最厚的一本書是不是為你創造價值最多的一本書?恐怕未必。

所以,價值多少跟讀得多少沒有關系,讀得少而精反而更可能去應用。因此,若再在微信朋友圈看到類似《我是怎麼每周讀三本書并且都記住》的文章,你應該先追問作者這樣的堅持帶來了什麼。

第三個原因是,隻要你能将讀的書在工作中用上一丁點兒,圖書給你創造的價值就已經遠遠超過書價。

我能理解人們抱怨肉價太高,但越來越不能理解有人抱怨書價太高。在這個通貨膨脹猶如脫缰野馬的年代,收益率最高的投資就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學習能力,性價比最高的商品就是圖書,尤其是緻用類圖書。

而且,你不需要花很多時間跑去教室、做讀書筆記,你甚至不需要拿整塊的時間試完一本書。相比書價,這些時間是高得多的機會成本。

說到“書不必讀完”,就會有愛書的人生氣,雖然我已經小心翼翼把适用範圍限定在緻用類閱讀上。有人堅持認為讀書本身就是意義,能夠讀完并記住就是價值;有人則困惑,不讀完怎能把握作者的系統或體系。

對于前者,隻能說我們的價值觀不同;對于後者,可從兩方面解答:第一,對成人學習來說,知識體系很重要,但重要的不是把作者的體系搬進自己的大腦,而是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第二,我說是“不必”沒有說“必須不”,你是成年人,完全可以在了解前因後果後自己選擇。


...

讀書難,因為沒時間、沒精力,因為看不懂,因為看不下去。

總之,現代職場人沒有充裕的生存餘力,那麼更應該給自己裝備上投資收益率最高的學習方法,若想更好地通過閱讀提升自己的能力,就需要先裝備更對症的學習方法論。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