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那人間四月天》雜談

...

台風剛過,昨日還是暴雨如注,今天已是烈日炎炎,畢竟是六月飛火的天氣。

所幸暴雨後的空氣是清新的,涼涼的。坐在沙發上,打開房門,對面的鄰居也是開着門,正好穿堂風而過,陣陣清涼。

茶幾上的書被吹的嘩嘩作響,如跳躍的精靈,在風中舞蹈。此情此景,讓我想起一首詩,“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當然,此刻不宜考究那莊文字獄的慘案,隻借個字面的意境罷了。

林徽因的《你是那人間的四月天》終于囫囵吞棗的看完了,持續了一個月之久,斷斷續續,昨日一頁,今日三頁的看着,總算是沒有扔掉。

起初讀的晦澀難懂,那時新舊文學交替,語言邏輯以及某些詞語與今日有些出入。讀了幾段确實有些想放下,但是看到林徽因悼念徐志摩,為志摩有如此紅顔知己而感到慶幸(至于其他故事不做深究)。

在其出事後,林徽因又忙前忙後,為他整理日記、書稿,甚至打算成立基金會。在其被誤解、曲解、甚至謾罵時,又出面打抱不平。在後期整理遺集時與胡适的細緻溝通,對淩淑華不用掩飾的讨厭。如此種種,或許有某種情愫的成分,但是非常人可以做到。

...


《窗子以外》,該篇可見作者對于生活細緻的觀察,而且是切入底層的體驗,否則真的是在窗口看事物但永遠不知道自己在窗口。

“沒想到不管你走到哪裡,你永遠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錯,許多時髦的學者常常驕傲的帶上考察的神氣,架上科學的眼鏡,偶然走在哪裡一個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無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在的”。

書中描寫的場景,至今随處發生。戴眼鏡的而我,似乎深有體會。你會感覺總有一種屏障把自己與眼前的事物分開,在内心恐懼時得以躲閃,在看的起興時得以專注。如同戴了墨鏡,别人看不到你的眼神一樣。

窗子可以讓我們躲在後面自由自在去關注、評論窗外事,但是無法進一步的切近生活。出世而未入世,淩駕于生活卻不理解生活的根基。

如今的互聯網時代,各種網絡平台不正是如同這扇“窗子”嗎?你可以抱着手機,電腦自由自在的關注着自己關切之事,而别人卻不自知。

《九十九度中》,讓我想起了電影——《瘋狂的石頭》。在同一時段,不同地點發生的事情,然後無數的事情又能湊巧碰在一起。

喝了涼茶去了的挑夫、找人叙舊的老盧、追債的楊三、婚禮上的阿淑、還有那個相互惦記的逸九、各個推脫的醫院,喜慶的張宅,辦喪的挑夫家。兜兜轉轉,回到原處。

《吉公》,是那個時代教育的悲哀,隻修八股,不讀它書,亦是那個時代落後的原因。雖然吉公通過自己摸索,可以熟練運用照相機等,但那僅僅是皮毛,或許隻算一個熟練工而已。

...


其實現在的教育,問題同樣層出不窮。隻是說不斷的改進,再加上相對公平的環境,以及更多的成才路徑,不至于埋沒太多的人才。

斷斷續續看完,合上書之後,幾乎全忘掉了。

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對徐志摩的悼念,與胡适的書信,邀請其做演講以及針對徐志摩遺集的溝通。與沈從文書信中的開導和唠叨,尤其在與沈從文書信以及家信中可以看出那個時代的辛苦。

1937年,中國曆史上發生了讓人難忘的事件,盧溝橋事變。而主人公在六月還在山西科考,由于環境閉塞,在七月中才得知消息,趕緊與家人溝通,趕赴北平。

信中斷斷續續的時間,10月在北平,12月在長沙,1938年初趕往昆明…。這是那個時代的大遷徙,為了國家保存那僅有的教育而奮鬥。

雖然當時囊中羞澀,為生計發愁,但毅然決然,義無反顧。看的出這是那個時代的堅韌以及個人偉大的理想抱負,應該值得我們深思。

2018/6/14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