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行動的邏輯》下

文/精讀貓

...

奧爾森總結說。

美國遊說壓力團體五百強,都是由小型利益集團組成的。

任何一個小型利益集團所代表的人口數量都比民主共和兩黨少得多。

但他們卻能形成比民主共和兩黨更為正規的組織機構,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勵措施。

此外,教會、慈善組織、消費者和平愛好者等利益群體的情況與政黨相似。

既不能向成員提供額外福利,又不能強制成員加入。

奧爾森把這些缺乏有效激勵機制,尚未組織起來的群體稱為潛在集團。

潛在集團沒有足夠能力對公共産品的産出和分配施加壓力。

在現代社會中,他們是利益受損的一方。

剛才講到了成功的大型集團應該如何組織。

下面,來說說他們的運作。

奧爾森發現,為了提高自己的行動能力,大型利益集團往往會借鑒小型集團的運作形式。

将某項具體任務委托給一個小型委員會去執行。

奧爾森用美國國會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美國國會審議重大法案時,參議院100名成員,衆議院500多成員都要出席全體投票。

而面臨調查某個具體案件,修改某一條法律等具體任務時。

兩院都會把工作委托給一個小組去辦。

參議院專業委員會的平均成員數是5.4人。

衆議院是7.8人。

州政府專案小組平均4.7人。

市政府專案小組平均5.3人。

這樣一來,少數幾個人領銜制定法案,避免大團隊彼此推诿扯皮,提高了立法效率。

好了。

第二部分内容就讀到這裡。

第三部分我們将讨論。

奧爾森的理論有什麼現實價值?

在奧爾森之前,美國主流政治經濟學界把利益集團之間争奪公共産品的博弈,當做民主代議制的一個重要補充。

在他們的設想中,通過利益集團博弈來調配公共産品,具有三大優勢。

首先,普通人通過組織利益集團參與公共産品分配博弈,促使政府通過稅收調節,補貼、社保等手段減輕個人負擔,可以緩沖社會矛盾。

其次,按照自發、自由、自願的原則組成的利益集團,通過公開博弈調配公共産品,肯定比将公共産品分配權集中在少數人手裡,更有效率也更公平。

第三。

利益集團博弈符合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原則。

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通常能夠在公開博弈中戰勝少數人的特殊利益。

反複博弈的結果會讓公共産品的産出和分配逐漸趨向合理。

奧爾森的新理論打破了這些不切實際的想象,揭示出美國現有公共産品分配的很多弊端。

由于不同規模的利益集團在行動能力上存在很大差異。

小型集團的行動能力超強,大型集團偏弱。

造成的直接後果是。

在圍繞公共産品的利益集團博弈中。

代表少數人利益的小型集團。

往往能撈取更多好處。

并不是全體社會成員都能阻止利益集團參與公共産品決策。

很多擁有共同利益的人群,由于沒辦法提供一套維系組織運行的激勵機制,促使潛在集團成了沉默的大多數。

因此,利益集團博弈機制并不能促進公共産品分配走向公平合理。

相反,由于利益集團權力的固化還可能帶來一系列問題。

比如依靠強勢入夥和提供額外福利。

全國性藍領工人工會總能謀求到更多公共産品,導緻美國藍領的公司待遇虛高。

企業家不得不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方轉移産業,造成美國制造業空心化。

再比如依靠選票上台的政治家不敢觸犯現有的利益集團,隻減稅不增稅。

隻得通過發行巨額國債來解決政府赤字問題,使得政府債務越來越龐大。

可以說美國當今面臨的深層次問題,都與社會中利益集團形成機制的天生缺陷有關。

奧爾森對美國公共選擇體制提出的質疑,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對于公共選擇理論,有興趣的讀者不妨進一步閱讀奧爾森的另一部著作《國家的興衰》。

奧爾森在這本書裡提出了利益集團固化将導緻國家止步不前,走向衰落的觀點。

他認為一個社會中利益集團的數量越多,意味着單個集團所代表人數越少。

這些原子化的利益集團就會向大型利益集團中的個人一樣,不肯為增加全社會福利做自我犧牲。

他們為了攫取更多公共産品,會把掌握的絕大部分資源用于遊說、尋租等活動,而不是投入生産。

最終成為國家和社會的蛀蟲。

奧爾森發現的集體行動邏輯,揭示了民主決策機制的缺陷。

同時也為公共産品産出和分配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

在奧爾森理論提出之後,一些人功利的利用這個理論,積極組織小型利益集團,更有效的為自己謀求公共産品。

另一些人則胸懷促進社會進步的理想,緻力于幫助身處潛在集團的弱勢群體發出聲音,争取權益。

比如吳敬琏等中國經濟學家曾借助奧爾森的理論提出警告,要防止在現行體制中掌握了大部分公共産品的既得利益集團,阻礙進一步深化改革。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