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心學智慧

讀書讓人升不了官,發不了财,亦無法讓人在紛雜的塵世中獲得功名利祿,但讀書算的上對靈魂的一次次洗禮,一次次與靈魂深層的交流。“修身自讀書始”一本好書可以升華心靈,一個好的思想可以坦然心态,開闊胸襟,這也許這就讀書帶給我們的真正的意義。初始心學是在一家日資書店,發現日本很多行業對王陽明心學的學習十分普遍,有經營之聖之稱的稻盛和夫在其經營理念中“自利則生,利他則久”就有對心學的理解和崇拜,近日,有幸拜讀《王陽明心學智慧》一書,仔細品讀才理解”心學所及之地,上至高官學者,下至販夫走卒,人人皆暢談心學”的奧妙。

...


浮世之中,人們總在追求物質,金錢等功名利祿,與之帶來的便是内心的急躁與焦慮,他們化作種種的壓力不斷侵蝕着内心的安甯,于是身心就陷入莫名的混亂中倍感焦灼。縱然是世間的紛紛擾擾難以平息,但生活的智者總能在心中留一江春水,淘洗忙碌的身軀,以一顆閑靜淡薄之心,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雲卷雲舒。也許這就是心學的精髓所在。

...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豁達是一種修養,也是衡量一個人層次高低的标準,正所謂“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王陽明曾言“物來順應,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苦甜相伴,生活也會顯示它不公平的一面,如果将所有所有的目光與心情集中在這裡,生活反而變得毫無希望。人隻有敞開胸懷才不會被世俗塵埃所擾,才能安心關注當下,隻有做到做人不懷機巧心思,不平添猜忌,面對摩擦和誤會能放下心中憤恨,心胸寬廣坦蕩,不以世俗榮辱為念,不為利祿所累,不為凡塵瑣事所擾,不為痛苦煩悶所驚,才能包容萬物,容納太虛,才會潇灑坦然,舒心自在。内心進入心無旁骛的境界也就踏上了解脫之路,内心感受到的萬物便會超越自己的局限,使内心純淨空明,那麼快樂幸福也就如期而至。

...


靜察己過,勿論他人非。常言道人貴有自知之明,做到自知當先自省。心學的作者王陽明,善于自省,自其立志為聖賢的那一天起,格物窮理成了他每天必須完成的任務,他一次次的思考,一次次推翻自己的理論,最後得以創立心學,可以說王陽明的成功與他善于反躬自省是分不開的。隻有不斷的自我反省才能看到自己的缺點與弱點,才會及時的糾正過失,自省是一次自我剖析痛苦的過程,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是大勇。所以說,日食複明,更燦爛,月食而過,更皎潔。時時檢點且不暇,豈有工夫撿他人,正己才能正人,是與非所争毫厘耳,好壞對錯不過隻在一念間,如這樣,莫不如少論是與非,多察己不足。

...


入世做事,出世做人。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生命,每個人也都是獨一無二的自己,人生不在于擁有而在于有用,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一份子,也都有其生存的意義與責任,人要成就一番事業必要經曆衆多的挫折與苦難,這個時候就要靜其心,淡名利,學會選擇與放棄,以出世的事業做入世事業,王陽明提倡大無大有,先無我才能真有我。布衣宰相李泌便演繹了一段出世心境的處世佳話,社稷有難時義不容辭将入世視為理所當然,國難平定後功成身退,對權力沒有絲毫的留戀,達到了順應外物,無我無己的境界,正可謂心系社稷,無視名利,順其自然,謙退處世。

...


讀完這本書,内心似乎更加的滌蕩,恍然間明白一個人的成功可以是外界給予的風生水起,也可以是采菊東南下,悠見終南山,陶淵明般的生活,我們在完成社會賦予我們的責任外,完成了基本的生存的任務後,攜一份绯紅的落日,漫步于青草蘆葦間,賞一份夕陽西下的美景,這也許便是惬意的人生。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