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張愛玲-《張愛玲傳》

在張愛玲誕生101年的時候,無意間在圖書館看到這本《張愛玲傳》,随意打開一頁,沉浸于作者優美的文字描寫,讓我好像在讀一本美文小說,越是深入讀下去,越是愛不釋手。

第一次聽說“張愛玲”,還是大約是高中時候。那時候語文老師常常教我們背誦一些“名人名言”,我記得很清楚的兩段是張愛玲的:

也許每一個男子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

那時候懵懂時期,隻顧硬背,完全不懂其中的内涵,隻是為了考試時寫作文能夠套用幾句。現在讀來,不禁多了幾分理解。所以更加好奇,張愛玲她有着怎麼樣的人生?或許很多人和我一樣,都是大約了解她與胡蘭成的愛情故事,對她這個人也隻是有着朦胧的印象。還好我們有書籍,還要有寫傳記的人,所以我把這本傳記借回來,隻用了幾天吧,就讀完了。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已經又讀了張愛玲的《半生緣》,《紅玫瑰與白玫瑰》,《小團圓》等,可能對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但是我知道遠遠不夠,隻是我也是願意“淺嘗辄止”的。


...

張愛玲傳 王照 著

張愛玲1920年生于上海,張愛玲的祖父張佩倫,祖母李菊耦(李鴻章之女),可以是說是出生名門。

張愛玲的成功與母親堅持的教育有很大關系,因為父親和繼母是堅決不願意浪費金錢供養一個女孩子的,可是張母卻堅持對愛玲的新式教育,甚至作為離婚時的唯一條件,因為她相信女孩子也是應當有吃飯的本事的,而對于兒子,她勿用擔心,因為男孩子的教育是默認被重視的。愛玲的母親是追求獨立自我的新時代女性,堅決離婚甚至奔赴異國他鄉,在異國工作,戀愛,學習英語,學習生活的技能,可以想象要面對多少困難,甚至當今的女性也不見得有那樣的決心和勇氣,可是那是大約100年前的事情了。

所以後來的張愛玲也是渴望留學,雖然沒有到她一直向往的倫敦大學,也是去讀了香港大學,度過了她一生中難得快樂的求學時光。

1942年,因為香港大學停課,她和好朋友炎櫻一起返回了上海。1943-1944, 是她的創作高峰 23-24歲,當真是 “出名要趁早”。

...

張愛玲成名作品

...

張愛玲早期作品

1944年,24歲與胡蘭成結婚。 “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多麼諷刺的誓言,我願所有單純女生在渴望愛情的時候,可以去了解一下胡蘭成是如何追求張愛玲以及他後來衆多“妻子”的,也許對識别“渣男”有幫助,畢竟婚姻是終生大事。最重要的一點當是老子所說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才女如張愛玲也無法擺脫“甜言蜜語”的誘惑。她是愛他的,可以說傾盡所有,也許很多女生都像她一樣,曾經熱烈的愛過一個人,在她眼裡是他是完美的,不容侵犯的,為了他甯願犧牲一切。可是愛情啊,越是想抓的牢,越是溜得快。胡蘭成很快愛上别人,并且是明目張膽,他又一次找到了他心中的“床前明月光”“心口的朱砂痣”,張愛玲卻變成了他眼裡的“蚊子血”和“飯粘子”,并且找到了不隻一個。我不太想提到那些女人的名字,因為她們也是受害者,最大的元兇是那個情場浪子吧。

還好,她是張愛玲,我認為她是受到母親黃逸梵和姑姑張茂淵的影響的,縱然在這段感情裡她說低到塵埃裡,可是她沒有繼續沉淪。1947年,一封”訣别信”結束了兩人的婚姻,那年她27歲。

隻留你1944的照片,是因為那時候你低眉淺笑應當是由内而外真切的開心與喜樂吧,寫作上的認可,對婚姻愛情的憧憬,以及上海這座溫婉美麗的城市。


...

1944年的張愛玲l

以後的她寫過電影劇本,旅居香港,後來定居美國。

在36歲的時候與65歲的美國人賴雅結婚,度過了11年的婚姻。這段婚姻或許有過異國他鄉的陪伴與安慰,但是更多的卻是經濟上的苦惱以及她對丈夫病痛的折磨的愛憐。

丈夫去世以後,她一直是獨居,在異國他鄉也要為了生存去工作,因為她在美國創作出來的作品并不受認可。晚年的她是孤獨的,可是孤獨中的力量也是強大的。後來她竟然花了十年的時間研究紅樓夢,著作 《紅樓夢魇》,以及翻譯清末小說 《海上花列傳》,創作自傳小說《小團圓》等。

1995年9.8日,中秋節,張愛玲與美國洛杉矶杯發現病逝與家中寓所,享年75歲,一代傳奇與天才落幕。

就像作者說的:她坦然的接受了歲月的認定,隻是在這最後的幽秘裡,她忘記了世界,也忘記了自己......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