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每一個生命都是個沉思者!

...

沉思錄

很久以前大概是上大學的時候,在圖書館裡,翻閱到這本書,那時候隻覺得一個人的所想所思,過于的理論化,枯燥乏味,遂棄之。多年以後機緣巧合,好友特意送這本書給我,千叮咛萬囑咐一定要看看這本書,不想辜負這位友人的一番好意,午飯後洗手靜坐,竟不知不覺閱至華燈初上,全然忘記當年棄書的緣由。

這本書可以說是一個皇帝自己的日記,被後人出版,因為是日記,所以是寫了自己所思所想,更為純粹的人生感悟,對人,社會,自然,神明……等等事物貼近哲學的思考,時不時的一句讓我突然眼前一亮。

作為一個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和無人能及的财富,脫離生存的種種,才會有更純粹的“沉思”,又一時想到南塘後主李煜的詞,宋徽宗的墨畫,不管他們的政績如何,和後來的後來生活如何,“出發點”都是一個“高點”。看來人最大的枷鎖,就是生存帶來的煩惱和羁絆,再或者說是一種突破不了“有”,終究到不了“無”的境界……

那麼深重的沉思來了,當你在這個社會中,物質生活一無所有的時候,到底有沒有“資格”沉思?生存都很難的時候,怎麼去思考生活?

是啊,于現在社會而言,節奏快到“沉思”似乎是件矯情而奢侈的事,“無”與“有”的沉思,似乎也隻是那些“有”的人的沉思才是真理,而“無”的人的沉思便是一場無病呻吟。那麼這個沉思者發出的沉思,你更看重沉思者的身份,還是深思本身?

就好比馬雲說:我不喜歡錢,和街邊的流浪漢說:我不喜歡錢。哪個更有說服力?

抛開道理,沉思者的身份,是我看完這本書除了内容本身,想到的一個問題。

也許正如作者所說你要觀察你的本性要求你的是什麼,隻要你受本性支配,然後按它的要求去做,接受它。成長終究是自己的事,尤其心靈的成長,如果物質社會裡我們沒有獲得很多身份的認同,甚至更多的是被質疑,那麼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沉思就是内省,隻要自己認同自己的身份,砥砺前行,就可以與成長的孤獨和解,也可以真正的進入沉思本身。

那麼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沉思者,都有着自己的沉思,不是嗎?


原創文章

作者:林夢涼

轉載請告知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