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财富說是》| 與父母和解,與金錢連接

金錢就是一種能量,且是一種流動的能量。就像水,水是需要流動的,水不流動就是死水;就像身體裡的血液,如果沒有流動就會變成血栓。

如果我們試着要掌控錢,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很小。

...

《對财富說是》,顧名思義,這本書旨在幫助我們理清金錢的概念,以及如何正确處理與金錢的關系,對待金錢的态度與信念等;此外,也一體而生,指導我們如何進一步看清自己與父母之間的關系,意識到自己對于恐懼、焦慮、壓力、抱怨、舒适區、壞習慣、罪惡感,以及對身體的察覺等各方面的錯誤認知,并提供了一系列對應的練習,如大笑可緩解壓力,動态靜心練習(一種古老的印度靜心技巧),猛龍攻擊練習喚醒身體的能量(來自中國少林功夫的啟示)),等等等等。

雖然這是一本妥妥的關注心靈成長的勵志書,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時不時的還是需要喝幾口雞湯,打幾針雞血,才有力量繼續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裡前行。

至于到底是滋養心靈的好雞湯,還是味同嚼蠟的舊雞湯,端看我們讀者能否獨立思考,取其精華了。

...

...

本書後記裡,有作者奧南朵回顧自己生命曆程的簡述。當她還在求學時,父親經曆一連串事業失敗後自殺了。這個早期經曆的創傷,讓她很沒有安全感。

後來因學習好,靠獎學金得以進入墨爾本大學,之後接觸到瑪莎·葛蘭姆舞蹈,讓她多年來第一次感覺自己從沒有安全感中得以解放出來。再之後在劇院裡邂逅了她的丈夫約翰,一位艱苦的藝術家。當時的奧南朵剛好獲得獎學金,可以在波蘭啞劇院接受托馬斯克的訓練,但她最後還是選擇了約翰,離開舞蹈界。

随後在一家報刊做廣告銷售工作,奧南朵發現自己很擅長這方面,逐步成長為公司的部門經理,最後成了大衆媒體口中的商業界成功女性,賺了很多錢。但是,她卻不敢告訴丈夫約翰,因為他依然是一個艱苦的藝術家。

随着奧南朵的越來越成功,她的不安全感也越來越多,壓力也越來越大。她日複一日地擔心,怕别人終有一天會發現她并不如所表現的那麼完美!她也不敢和丈夫談論這一切,隻能日漸遠離對方,終于有一天早上,冒出一個念頭:“我幹嗎要起床?”

最後,她離開了丈夫和工作,租了朋友的一間鄉村小屋,和一群很了不起的年老獨居婦女在一起;後來有人提議去印度旅行,也正是這趟從陸路乘火車前往伊斯坦布爾,再穿越伊朗、阿富汗,最終抵達印度的旅程,改變了奧南朵的生命。

原本隻打算停留兩周,結果奧南朵在印度待了近三十年,在普那開始發現自己,并治療所有的舊創傷,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

讀完奧南朵的簡介,我忽然有某種瞬間的感悟:貌似每一個心理學家,或者該說是身心靈導師,都有一段悲慘的過往。也或許正是因為這些 “不幸” 才迫使他們不得不面對自己真正的内心吧。

一如武志紅、張德芬,還有改編成電影的暢銷書《飯、禱、愛》的作家 Elizabeth Gilbert。

無獨有偶,Elizabeth 在這本書裡也寫到 31 歲的自己 “不想再待在婚姻中,不想住在這棟大房子裡,不想生小孩”,在持續了約四十七個晚上,淩晨三點躲在浴室地闆上痛苦的啜泣後,終于決定結束疲憊不堪的婚姻,踏上一個人的修心之旅:在意大利、印度和印尼這三個不同國度之間尋找自我。

...

(左)電影海報;(右)英文原版書(圖源:網絡)

正如榮格所言,“往外張望的人在做夢,向内探尋的人才是清醒的。” Elizabeth 的修心之旅讓她找回了自我,而本書作者奧南朵則是通過梳理我們與金錢的錯誤觀念,進而引導我們建立起積極正向的财富觀。

...

首先,我們來看看本書列舉出來的幾條有關金錢的傳統觀念:

盲目追求更多金錢;

努力、辛苦、犧牲才能賺到很多錢;

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就有錢;

有錢是危險的;

把錢花在别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更容易;

對别人開口要錢是不可以的;

我愛錢;

有錢就要牢牢抓住;

有錢就要趕緊花掉;

抱怨錢;

…...

一直以來我們都覺得這些金錢觀念很正确,很合理,完全符合現實,沒毛病。但是在本書裡,作者奧南朵很明确地告訴我們:這些金錢觀念都是不對的!

我不曉得各位讀者對這些金錢觀念有什麼看法,或許多少都會對其中的幾條深信不疑吧,至少我是這樣的想法。所以我也很驚訝于本書作者對這些金錢觀的全盤否定。

書裡自然對每一個觀點都給與了充分的解釋。事實上,當我們靜下心來仔細想想,也不難理解為何這些金錢觀都是錯誤的,過時的。隻不過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們并沒有想到罷了。盡管如此,還是有三點讓我特别有感觸:

1)把錢花在别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更容易(X)

奧南朵在書裡分析,有這種想法的人,是因為對錢會産生羞恥感。她舉例這種情況通常見于知識分子的家庭,或者是道德價值感比較高的家庭。

這樣的家庭一般會有種無意識的信念,認為錢是比較低下的,是會讓人羞恥的,所以不好意思花在自己身上。

我并不否認這點分析,沒毛病,很對。但我以為它并不足以解釋我自己的這種狀态:

我個人是很舍得給家人買很貴很好很多的東西,甚至出遊在外,也一直都會惦記着給家人或朋友帶禮物,雖然常為此想破頭,也常苦惱如何帶走這些 “憑空冒出來的” 東西,但還是控制不住要買,一個都不能落下。

但轉而想到要把錢花在自己身上時,就會忍不住猶豫糾結,尤其是當已經給自己買了點東西了,再買就更是忍不住的愧疚感,覺得自己怎麼這麼敗家。

或許我自己的這種心理狀态,是源于對自我的認知陷入 “不值得”、“不夠好”,或者 “不配得” 的怪圈吧。

再想想身邊的長輩,尤其是老一輩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更是把僅有的體己錢都花在子女,尤其是孫輩的身上了;而對于自己則是省之又省,輕易不給自己花錢。這種心理狀态也當是屬于 “不舍得” 的範疇吧。

忽然間發現個體的心理狀态果然是豐富多呈,不一而足。

...

2)我愛錢(X)

當我們說愛某種東西的時候,是有很強的渴望在裡面的。比如說,我們對某些人說 “我愛你”,是因為我們希望對方也對自己說 “我愛你”。我們的愛是有條件且充滿渴望的。

當錢在的時候,我們愛它很容易,因為去愛一個愛我們的人還不簡單嗎?可是當錢不在的時候,我們就不好說愛它了,否則會讓自己進入一種緊張、壓抑的狀态。

所以正确的想法是,把金錢當作一種能量,它在的時候我很享受,它不在,也沒關系,生活總會繼續下去的。

這樣一來,我們就會輕松很多。要知道,金錢的能量本來就是自由的。

3)抱怨錢(X)

我們對于金錢的抱怨,完全是一種無意識的态度。比如,我們會忍不住說,“啊,我做了這麼多,這麼努力,錢還是沒有來,錢好難啊,沒有給我想要的”。

這種對金錢的态度也是對整體人生的一種态度:“我沒有得到我想要的”。

...

其實上述這些有關金錢的無意識态度,并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學來的,且多是從我們的父母那裡學來的。

而父母之所以能夠對孩子發揮這麼大的影響力,是因為我們對歸屬感的需求,對父母的盲目忠誠。

奧南朵舉了個自己對父親無意識忠誠的例子:

她的父親來自一個富裕家庭,做過很多生意,但接連賠錢,最後一無所有。而奧南朵覺得自己很幸運,天生有很多能力,但翻看以前成績單時,卻發現總有個規律:每學期的前半年總是班上第一名,到下半年總會變成第二名、第三名,甚至第四名,她從來不允許自己在學年結束時還是第一名。在運動上也是一樣,永遠阻止自己做到最好,比如一次跑步比賽,一開始跑在最前面,眼看就到終點線了,卻跌倒了。還有遊泳比賽也發生過類似的場景。

多年後奧南朵終于明白,原來這些都是她自己對于父親無意識的忠誠,因為她很愛父親。而父親從來沒有成功過,所以無意識中她也不允許自己成功。

由此可見,一旦我們意識了這其中的關系,我們就可以做清理。

...

家族系統的創始人海靈格博士曾說過:

愛是秩序的一部分。秩序是早已被排定了的。愛隻可以在秩序的範圍内成長。……人要回歸秩序,面對真相。

父母是給予我們生命的人,在序位上他們永遠是大的,孩子永遠是小的。孩子在無意識當中會去承接父母的能量。比如我們頭腦裡面許多自以為是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很多判斷和選擇,還有行事時的作風,事實上都是小時候無意識中從父母那裡承接下來的。

這裡,可以做個簡單的自我檢查:看看自己究竟有多像父母?

拿出一張紙和一支筆,寫下父母的主要特點、态度、習慣,還有對他們的抱怨和批判,以及他們讓你惱火、欽佩和尊敬的事情。

從頭到尾一條條地看,并逐一問自己:我是不是也這樣?

想象自己對父母說:“我有點像你”。這句話能夠讓我們釋放。

一旦我們能夠接受自己在無意識中和父母是多麼相像的事實,我們就可以憑着意識去選擇清理:哪些保留,哪些收進角落,哪些丢棄。

父母是我們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在無意識當中,我們承接了很多他們的态度、想法、表達方式和行事方法。承認這一點,不要批判。

然後,以這樣的句式訴說,“如果你認識我父親(母親),你就會理解為什麼我……(一種自己跟父母類似的特質)”,不用多做解釋,不用講故事,就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

讓自己清楚明白,從父母那裡到底承接了什麼。

如果我們有足夠的勇氣,能夠誠實地面對自己,我們會看到,對父母的抱怨,對父母的拒絕背後,是一顆充滿渴望的心。

...

理清我們長期以來對金錢的錯誤觀念後,接下來就是奧南朵提出的有關金錢的兩個新概念:

1)金錢是能量

雖然金錢有多種形式(貨币、房地産、商品、金條,甚至是事業……),但不管是哪種形式,金錢的價值是不斷改變的,這便是一種運動,而任何運動的事物都會産生能量。把金錢當做能量,它就會真正流動起來,時來時走,時多時少,并不固定,這就是金錢的本質。

2)金錢本身沒有意義

追溯貨币的起源便不難理解,金錢不過是一種交易的工具,本身沒有客觀的價值,之所以會流通隻是因為大家都相信它有價值,賦予它社會上、心理上、情緒上的意義。

我們總是希望能夠有很多錢,并借此滿足所有的需要,獲得他人的尊重、接納和愛。而事實是,錢永遠隻是錢,給不了其他的。

...

既然如此,那對我們來說,金錢和财富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賺錢會剝奪我們的一些自由嗎?比如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使我們沒有辦法跟朋友、跟家人待在一起?或者需要出賣良知,不得不做某些事情?

我們到底需要多少錢?如果我們在财務上感覺完全安全的時候,我們會怎麼樣度過自己的人生呢?

當我們的錢比讓我們過上舒适生活更多的時候,它帶給我們的又是什麼?

那些更多的錢,又到底滿足了我們哪些需求?

......

這些問題無一不在讓我們反省着自己與金錢之間的關系。我以為,金錢本身與快樂無關,但我們對金錢的态度卻能折射出我們快不快樂。

在朝不保夕、颠沛流離的生活狀态中,因金錢而帶來的物質條件的提升,會讓我們有很顯著的快樂感,但随後再多的金錢能夠帶來的邊際效應,卻是很有限的。

最後還想提醒自己:

金錢就是一種能量,且是一種流動的能量。就像水,水是需要流動的,水不流動就是死水;就像身體裡的血液,如果沒有流動就會變成血栓。

如果我們試着要掌控錢,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很小。

願我們都能有正确的金錢觀,都能快樂且知足的享受每一天,就讓金錢自然流動吧。

-END-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