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我不願在肮髒的教室裡講述美好

當教育無用時,懲罰會令他們印象深刻。

我總覺得,所謂的“境界”,可能是“教”不出來的,因為那是個人的生命追求;一個人如果沒有精神世界的追求,教育者必然束手無策;更何況教育者自身也未必會有那樣的境界。

在我看來,一個人成年後的精神追求,主要還在于個人的讀書和修煉。幼年時廣泛的閱讀,接受文化熏陶,潛移默化之中,心靈有了正義和善良的種子,在少年時,在青年時,得到了滋養,萌芽了,成了一棵長得筆直的樹——除非有災難性的砍伐,否則他不會倒下。

接受同樣的教育,而土質的不同,也可能有不一樣的結果。我曾看到同在一個班學習六年的學生,一度親密無間,後來産生巨大的差異。首先在于他們觀察社會的價值尺度不一樣,最終形成不同的追求方向。每當聽到學生之間因為考試成績高低而出現的歧視,我都非常敏感,因為這可能是未來社會矛盾的“基因”。

那些不管受到什麼壓力,都敢于正視教師的目光,那些為了保持個人意見而敢于對抗學校無理或違法的行為,甚至面對處分也無所畏懼的學生,是未來社會誠實、正直的公民。

我最怕的是學生比教師庸俗。

讓兒童心裡多裝一些美好的東西,善良和友愛,詩和夢,這是童年的“底子”。或許未來有諸多的不如意,但心裡裝滿童年的夢,即使陰霾漫天,他心裡總能有一片藍天白雲。如果老師課堂教學過于“現實”,灌進了伸手可及的“實惠”,“教室”和“集市”就沒什麼區别,那些夢想的種子也就無處存放了。

每個階段各有特殊的生命價值

學生對人生目标的理解不可能是一樣的。人們鼓吹“成功”、“成才”,期望“成長”,然而人們也許忘記了,學生的生命價值不一定要用這些來衡量,況且每個階段各有其特殊的生命價值,教師不要以為教育的作用就是“加速成長”,不要一廂情願地去“助長”。童年,應當無憂無慮睜大眼睛盡情地欣賞世界;少年,應當純樸率真——我甚至認為他可以犯點不大不小的錯誤。有人說,教室就是犯錯誤的地方,有道理。我想說的是:這個年齡也是可以出點麻煩的年齡。如果中國的孩子個個都循規蹈矩,按長輩們的要求努力地去做一切,包括衆所周知的不正确的事,不能走自由的思想,那樣的教育,能有創造性嗎?是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在每個階段“達标”才算“教得好”?教育不是辦奧運會,教學更不是團體操,評價學生不應該隻用一把尺子。

“早教”是在“透支”

過早的“學前教育”,預支了兒童的學習能力,剝奪了兒童的學習興趣,兒童腦袋裡過早充滿無趣的“知識”,想象力必然受到限制。幼兒園不宜“上課”,國外幼教不主張識字。時下風起雲湧的“特長班”“興趣班”,無一不是賺錢的“産業”,教師和家長要有冷靜、理智的判斷。

因為有趣

一份作業見品質

如果每個人都認真一些,何至于有這些問題。“小事”,可以看出習慣和品質;隻有讓一絲不苟成為習慣,“品質”才能融化在生活中。

記住那些為你勞動的人

不要讓學生變庸俗

庸俗的價值觀使一些青年學生過早社會化。

教育不能培養“無惡意的閑人”。

學生人在課堂,身後有個影響他的“社會”。他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他們和親友街坊共處時是怎樣看這個世界的,他們對教育的認識是什麼,也許教師需要知道。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人以另一種姿态在活着,有人用生命去寫詩,有人用熱血澆灌理想;你也可以為吃饅頭而活,但你不能踐踏高尚和美麗。教育,是要讓人成為合格公民,努力地讓我們學生不要去買人血饅頭吃。

學校不是鬥獸場功利的教育太在意“效果”,絕對不做“無用功”,他們總是追求“急用先學,立竿見影”。如果總是和兒童談“利”,他會喪失學習的趣味。

教學中能不能少一點功利意識呢?這一代教師的目光能不能看得稍微遠一些呢?基礎教育階段,特别是在現時,所有的實踐和探索都是有意義的,無所謂成功與失敗;因為我們的努力,為學生打開了一扇窗,讓他的前行路上多一抹亮色;無論是經驗還是教訓,都是留給後來人的财富。我們所做的努力,對學生而言都會是有意義的。教育教學如果一味地追求“成功”,其過程必将印上“利益”的钤記。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