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傳習錄》

《傳習錄》是心學大師明朝王陽明先生的講學答問和書信集。

...

要不是小強老師這個月的do書選擇了這本書,我想我是很難有心勁兒去讀這本書的。更别說仔細領會其中的精華部分了。

那麼這一個月,突破自我舒适的閱讀習慣和領域,從這本書裡,收獲了哪些内容呢?

首先,到底什麼是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是緻良知?

我所理解的知行合一,第一層就是知道了能夠應用,學到的那些道理能夠用到日常生活中指導我們的行為,就是知行合一。

如果光是,哦哦我懂了,然後就沒有然後,沒有産生有效的行動,就不算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我所理解的知行合一,第二層是言必出,行必果。知道了,說出來了,承諾的事情就應該去做到,要不就不要瞎承諾。

我的性格弱點,經常會信口開河,跟别人打哈哈,開口承諾一些事情。然後轉身就抛之腦後了。第二層意義上的知行合一,我一直在努力修行,嚴守自己的嘴,做一個言而有信,值得信賴的人。

但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小強老師解讀後,才讓我恍然大悟,原來真正意義上的知行合一是像看到美女就喜歡,聞到惡臭就躲開。知和行是不需要思考空間,是合而為一的,是一個整體。而不是像我那樣,鼓很大的勁,努力去做到,知道了去運用,說出來就就去行動。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二者是一個整體,一個往複。

感覺好難啊,太多情況下不能知行合一了,都要去想一想,才能合一。

王陽明先生也說其實挺難,需要修行。但實際上不難,因為每個人其實都可以知行合一的!

咦?這是什麼意思啊?

Follow your heart!

根據自己的初心去做事情,就是知行合一了。因為人的初心也就是良知,它猶如明鏡一般通透锃亮。我們遇到事情需要去思前想後,是因為太多的事情遮住了我們的良知,使我們心中的鏡子蒙上了灰塵,不再铮铮發亮。我們需要時常去除雜念,保持良知,自然就能夠知行合一了。

我們在路上碰到摔倒的老人,良知告訴我們快快去扶起。但頭腦告訴我們 stop,小心被扼住了。

到底怎麼做呢?知行合一,良知引導下,該扶就該扶啦。即使會被訛!

其次,什麼是心即理?

天理與人性。人之初性本善,我認為是這樣的。可是面對貪嗔癡的人之本性,要懂得,并能夠駕馭。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這句話非常棒!

對我自己的觸動主要有兩個方面:

1 吾性自足,周圍的一切都是我心的顯現,心就像鏡子一般,怎麼想就看到什麼事。佛陀也有過經典的對話,關于覺得對方醜,其實是内心自我的醜陋。所以調節自我看待外部事物的角度和心态非常重要!

2 心外無物,心如明鏡,但會蒙塵,需時時清掃,方可見萬物。無需從外界尋找滿足和依靠。我時常會非常羨慕意志堅定的人,覺得自己常常需要别人的支持和肯定。以後要内心更加平靜更加堅定,像陽明先生一樣,不假外求。

最後,工作是一種修行。

看過樊登的一本《工作是最好的修行》,對于工作其實也需要從心出發,找到上三項使命願景價值觀,調動自己對工作的熱愛,對工作的激情。

怎麼樣做不是做?工作占人類生命的大多數時間,從發心去改變,讓這大多數的時間變得有生命力,會是更棒的一件事。

具體落在工作的每一件事情上,就需要能夠格物緻知,從每一件小事上去修煉自我。刻意練習,工匠精神!無論是自己還是團隊,走向心中向往的彼岸。

事事都是修行,讓我們借假修真吧!

落到具體事情上無論是讀書還是處事抑或為人,《傳習錄》也給我們了很多很好的方法論:

1 讀書:讀書記憶,引經據典看起來學識淵博,都是心外的東西,讀書更重要的是從心出發,讀自己感興趣的,喜歡的。讀經典也好,涉獵廣泛也好,落在應用上面落在自己的心上更重要更有效。

2 處事:陽明先生處事五步驟,實踐,強化,詢問,思考,辨析。也是知行合一的大循環,實踐,辨析是行動,強化,詢問,思考是内在。

3 成事三要素:才,氣,勢。才是自己的專業,不僅要有高度而且還要細化。氣,是名氣和氣場。勢是外界的需求和痛點。

4 對于為人。知人性而從心相交!心是正的,行為語言是可以理解和包容的。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