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的生活》:言叔夏詩意的文字迷宮

散文和詩歌的區别是什麼呢?散文更能抒發出作者對自己生活的私人感受,而詩歌則傾向于将作者的情感普遍化、本質化。當散文無法精确地表現情感的内核時,當詩歌無法傳遞作者生活的邏輯時,一種散文和詩歌相結合的文學體裁:散文詩就應運而生。

言叔夏的《沒有的生活》就是這樣一本散文詩集,作者看似一直在寫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這些文本卻又變成了一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了讀者本人的臉龐。


...


言叔夏畢業于台灣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文字之間,盡是掩飾不住的書卷氣。

言叔夏的書卷氣體現在:她不厭其煩地描述着自己讀書生涯,包括寫論文、做研究、去圖書館時的種種體會和經曆,從中學時代一直講到博士時代。


...


她的書卷氣還體現在:她可以從哲學、叙事學、語言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對自己的回憶、感受、世界觀和價值觀進行準确的表述。她還能将自己讀過的文學作品的風格巧妙地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簡言之,她是一個博覽群書,将各國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融入到自己的文本中小火慢炖至香甜可口的高水平作者。


...


例如,她把人生的缺失隐喻成坑坑窪窪的洞穴,把時間隐喻成不斷向前奔跑的火車,把生命隐喻成在黑暗中的順繩摸結,把過往的記憶隐喻成蠢蠢欲動的鬼魂。從中能讀出拉康、弗洛伊德、索緒爾、柏拉圖、羅蘭巴特等理論家對她思維方式的影響力。

再例如,《什麼都沒有的地方》這一篇文章是她對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的一場朝聖之旅。她的文本在真實和虛拟的世界中來回切換,同時也模仿了村上平實淡然的寫作風格,讓讀者分不清自己究竟身處言叔夏還是村上本人的世界中。


...


她也善于用自己的方式抓住時代的特征,在她筆下,90年代是bbs的時代,10年代是數碼相片的時代,而互聯網和照片又是将虛實相結合的符号。言叔夏不止一次地在文中發問,我們為什麼要用生命的大多數時間來閱讀一個虛構的故事呢?我們的生活在自己的解讀和别人的解讀中逐漸變得混沌,變相成為一種虛構體,那麼我們的生活究竟是有還是沒有?她沒有找到答案,答案一定也不止一個。


...


言叔夏對黑夜和冬天的熱愛也讓人動容,在學生時代她晝伏夜出,就像一隻在黑暗中眼光瑩瑩的貓。在夜晚,遠離白天人世的喧嚣,人們總會覺得自己變得異乎尋常的敏銳、自由和惬意,而白日的陽光則幻化成了窺探我們隐私的一道道刺人的視線,令人無所适從。


...


讀者可以從言叔夏的文字中解讀出更多的東西來。她的文本似乎就是為了讓人做出無盡的闡釋而寫,看似晦澀難讀,實際上是暗暗地對讀者發出請求,讓讀者能多讀一會兒,再多讀一會兒,最好沉迷在她布下的文字迷宮中,永不見天日。

“她的文字屬于許多“之間”,例如,公共與私密“之間”,小說和散文“之間”,小說和詩“之間”,黑夜和白畫“之間”,幽暗和清晰“之間”,文字和電影“之間”,能說和說不出“之間”……對我來說,無數的“之間”編織成了她的文字之魅”。——韓麗珠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