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登明長城

今年清明計劃白天踏青、晚上祭奠。

清早出發奔喜峰口大刀園,行至省道灑河橋鎮路段,大卡車排起了七八公裡長龍,繞來繞去終于進入去往喜峰口大刀園的谷道,丁字路口見“李家谷關”,遂下車瞧瞧,被一方玻璃罩住的石碑所吸引,上刻“李家谷關“”,落款“”萬曆丁醜仲秋(1577年)書”,擡頭看不清楚了,據介紹是明将領戚繼光所題,站在關口依稀可見山頂上的古城樓,心想先去這裡再去喜峰口。

說走就走,問路于路旁石凳上坐着的老者,言:順着這條路往上走,過橋有通往長城的山路;如果開車到山後(承德寬城),上去的路比這邊好走。又問多長時間能到山頂,說快也要一兩小時。謝後,沿青石闆路上行,走過題有戚繼光《兵憲劉公以遊喜峰口柞子洞作見示賦答》“車騎行邊筆作籌,光搖五色度中流。斜陽有意仍懷劇,危堞無烽洞轉幽。誰謂風沙通朔漠,共疑形勝是南州。關前不築三城在,能使山靈識壯遊。”和康熙《又入喜峰口》“一道鳴銮度,三驅振旅還。莓苔天半石,松栝雨中山。險設關門壯,時清堠火閒。孝陵佳氣近,缥缈翠微間。”以及長城山水畫的房牆,繞過農屋,一片種着闆栗、核桃、山梨等的圍山轉坐落在山谷,岔路經一背柴山民指路,沿着蜿蜒山路而行,散見開滿圓潤白色花蕾的梨樹,樹幹粗壯,樹齡要六七十年了,應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農民合作社時期産物,聽進城賣梨的老鄉說過酸梨樹越來越少了,因為不掙錢都改種闆栗核桃了,果不其然。李子花、山桃花開,陣陣清香撲鼻,山脊嫩綠與粉白間落,新鮮得如唐詩稱“無賴”可人。新剪的栗子樹和核桃樹發而無芽、靜待時來,據介紹這裡有6000多畝山林,山路因有走的多了,比較好走;越往上,山陡路滑,徒手走起來都氣喘籲籲,不時要停下來緩氣聚能,況要肩扛鐵具開荒種樹、果樹打理以及背衆重山果下來呢?

邊走邊想,躬身彎背、小心翼翼地爬到山頂,一石碑“導覽圖”赫然伫立,上寫:李家谷關是明長城中的重要關隘,始建于明萬曆丁醜間(公元1577年),由關城、邊牆、敵樓三部分構成,李家谷關段步道全長6.2公裡,起點位于李家谷關城,東達鐵門關,西至喜峰口,串聯起正關樓、實心敵台、椴木峪樓等造型奇特的敵樓。東面步道磚石風蝕破損,走幾步見正關樓,爬上一米多高的城牆,進入樓内,倚窗眺望,南有截成三段的潘家口水庫,像三顆閃亮的明珠鑲嵌在褐山群巒懷中,北面盡覽潘家口水庫明鏡般澄藍,西面與其它幾座敵樓遙相呼應,東面俯視承德寬城,眼界之寬,視野之廣,覺天地之大我之渺小:不是我看得不遠,是我站得不高啊!拾級而上樓頂,風聲貫耳,舉手叩天門: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想明戚繼光部鎮守一方何等地居高臨下、登高望遠、國土防護,公元440多年首建于燕趙之地的長城之人,該是何等地腦洞大開啊!不由感歎:忠魂在青山常在、在碧水長流、在祖祖輩輩勞作的生民更在代代守護的戍邊将士中永生!因緣巧遇,444年後的辛醜年4月4日清明日,我們有幸登樓拜谒,念天地之悠悠,發千古之幽思!

擦拭着臉上的汗水,先生向同學圈介紹說這裡是唐山最好的風景:“原生态,明長城”!同感。

天黑夜深,遠隔千裡,祭奠故去的先人,寄托情思......

...

...

...

...

...

...

...

...

...

...

...

...

...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