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讀書筆記——文字下鄉

本次分析的是《鄉土中國》中的《文字下鄉》,閱讀難度還是有的,但相較于後面幾篇而言,這篇易懂一點。

在我的感覺,這篇與下一篇《再論文字下鄉》作者的寫作意圖是為了給鄉下人辯論。

思維導圖在下方:

...

一,鄉下人的“愚”,是否為真愚

作者在文章開頭就問“關于病和貧我們似乎還有客觀的标準可說,但是說鄉下人愚,确實憑什麼呢?”說明在作者看來,既然對于愚沒有清楚的定義,就不能随便說鄉下人愚。在下文的論證中,作者舉了鄉下人和城裡人不同表現的例子。

鄉下人在馬路上聽見背後汽車連續地按喇叭,慌了手腳,東躲也不是,西躲也不是。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說:“今年麥子長得這麼高”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想而知,對于東西的不熟悉自然不知道如何應付。所以,城裡人說鄉下人愚,是因為鄉下人的知識儲備不多,沒見過世面,面對汽車手忙腳亂,對于經常見汽車的城裡人而言,想要笑話他們。

二,識不識字不是評判一個人愚不愚的标準

我在田野裡看放學回來芬的小學生們,那些“聰明”而有種的孩子,撲來撲去,屢撲屢失,而鄉下孩子卻反應靈敏,一撲一得。

從城裡孩子和鄉下孩子在田野裡捉蚱蜢的鏡像可以知道,鄉下孩子不比城裡孩子差,他們也是很聰明很靈活的。

但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差異,無疑與練習的多少有關。

城裡孩子從小接受優良的教育,學知識,做練習,鍛煉大腦的思維能力,豐富的是學習的經驗。

而鄉下孩子接受教育的機會少,常年在田野裡玩耍,抓蚱蜢的次數多了,也就熟練了,他們練習的是應變的能力,鍛煉的是身體。

從此可以看出,兩邊都是從小鍛煉,但是鍛煉的東西不同。如果你讓一個從來沒有見過手機的人,讓他馬上熟練地用它,這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能隻靠學習成績來評判一個人。

三,鄉土社會與文字

文字的産生要追溯到結繩記事,銅錢傳信等。這是文字最早的方式,通過一件特定的物品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這種方法很有可能産生誤會。畢竟每一個人看到同樣的東西會産生不同的聯想一樣。

作者還在文中提及了情書,從前青年們因為社交的限制而寫情書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但是看似美好的情書卻也鬧了不少悲劇。同樣的,文字沒有感情,所以隻能靠人們自己來想想,同一句話,可能這個人看是這個意思,那個人看就成了另一種意思了。

從此而看,文字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所以農村人運用語言來交流其實也是一種智慧。

綜上所述,要評論一個人,不是隻從單方面,從他不擅長的方面來評的。

明天會繼續下一篇《再論文字下鄉》,和本篇有點契合,但是費孝通先生從不同的角度向我們介紹了他的觀點。有興趣的小夥伴,歡迎看我明天的文章。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