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報怨還是以直報怨?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裡說:“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意思是說:“和解大的怨恨,必然會留有餘怨;以德報怨,這哪裡可以算作是妥善的辦法呢?因此,聖人持契約為憑據,而不以德怨指責于人。依據契約即為有德,背離契約即為無德。天道對人沒有偏愛,常得助的是善人。”

孔子在《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原意為:一個學生問孔子:别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養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别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别人。可是現在别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

...

孔老

乍看,老子和孔子在這個觀點上有差異,實際老子和孔子在對不同的對象在讨論德怨問題。《道德經》是老子告訴國君應該如何治國,而《論語》是孔子在告訴平民百姓應該如何相處。所以,“以德報怨”是治國,是自上而下講德怨,”以直抱怨”是做人,是平級相處講德怨。

 “以德報怨”是治國,是保障“公與私”之間持續和諧的必要程序。有句老話:褒貶是買家。隻有允許民衆對政府有怨言,才能發現社會矛盾的症結所在,進而出台解決糾紛的政策。若不允許民衆埋怨,不允許提意見,怎能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以智慧著稱的古以色列賢王所羅門說:“以德報怨是一種光榮。”——這恰是站在執政者相對于民衆的角度而言的“百姓心為心”,“利而不害,為而不争”,不與民争利。 “以直抱怨”是兩個平等個體或團體之間相處出現糾紛時應遵循的合理原則。《漢谟拉比法典》言“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正是此意。韓信受胯下之辱,堪稱大忍的表率;最後卻以德報怨,又是“知人”善任的楷模。以直抱怨”是做人,“以德報怨”是治國。國際如人際,所以,外交“以直抱怨”,内政則須“以德報怨”。《道德經》“以天下觀天下”思想是國際和平發展的終極指導理念,是要用全球眼光來審視國際事務,而不是隻考慮本國利益卻不顧他國利益。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