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陳平教授《跨學科思維》課的些許感悟

                                                                            

...

看,就是這個老頭
                                                  前言

        第一次看他的視頻是在油管上,講的是對中美貿易戰的看法和預測,當時倒也沒有太多驚歎,隻覺講的不賴、有點意思。他為自己起了一個頗有武俠味道的花名——眉山劍客,他說做科學研究就應該像武林高手一樣,多和名家切磋過招,華山論劍,這樣才能提高武藝不斷進步。

        之後的幾天裡,又陸續的翻了一些他的其他視頻來看。别說,還真就漸漸的迷上了這老頭,對他的了解也逐步變的豐滿起來。不得不說,潤物無聲式的影響最不易被察覺,潛移默化式的改變最難使人警惕,待到了幡然醒悟的時候,也大都成了既定事實回天無力了。

        隻要看過他的文章或視頻,想來對他的那套複雜性研究與跨學科思維或多或少的都會有些了解,再不濟,也總會有過幾次不經意的耳聞吧!

        這世間所有的偶然,我個人粗淺的認為都是某種無法琢磨的緣分使然,而在B站無意間看到他的《跨學科思維》,我猜也定是這種緣分在背後搗的鬼。

        說來也覺慚愧,雖說非常喜歡陳老師的這門課程,也想要一探跨學科思維和複雜研究領域的深淺,但出于某些個人原因最後還是選擇了從其他渠道購買低價資源。當然,如果經濟允許的話還是強烈建議大家支持正版,而我這次隻能抱歉的對陳老師說一句“下次一定”。

                                                 正文


1.什麼是複雜性研究和跨學科思維

-面臨問題

        許多的研究人員或者說學者在研究問題的時候都有一個通病,往往隻着重于自己擅長的學科或知識領域去做解釋,而這樣的解釋雖然是正确的,但同時也是片面的。

-知識擴展

        大家都知道,任何社會現象的産生都是由多種因素在特定的環境下才會發生的,如果想要解釋這種現象,研究者也必須從多角度、多學科、多思維模式等諸多視角宏觀的去研究問題,這樣才能更加接近和還原現象的本來面目。

-解決方案(同時也是複雜性研究和跨學科思維的解釋)

        任何社會現象,研究者都要從當時的曆史、政治、文化、經濟、環境、人群......等諸多方面去了解和刨析。也不要隻顧盯着你的研究對象,還要去縱向的觀察同一時期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并與之做科學的比較,而後再進行科學大膽的猜測,得出結論之後也不要心急去做結論,要進一步對這些結論做真僞檢驗,最後一步才是将經過檢驗證的結論發表出去。

2.跨學科思維最關鍵的四個步驟

觀察——提問——猜測——檢驗

PS:一個好的提問就已經解決了一半的問題(陳老師說的)

3.批判性思維

        李雪健和李幼斌主演的電影《橫空出世》中有這樣一個場景,一群科學家再用算盤演算核聚變的一個實驗數據,前前後後算了四五遍都是錯的,當大家都在懷疑是不是他們算錯了的時候,隻有李幼斌飾演的陸廣達敢于質疑蘇聯專家,“會不會是他們算錯了呢”。通過陸廣大自己的多次計算也最終證實了是蘇聯專家的錯誤。敢于質疑權威,這是一種多麼了不起的勇氣和自信。所以在學習知識的時候不要隻是單方面的去接受,而不去做自我的思考和判斷,我們要虛心學習巨人們的知識,同時也不該放棄懷疑、批判的權力和态度。

        下面的這個例子就是陳平老師跟我們講的關于他對毛主席關于“階級鬥争是社會進步的原始動力”理論的一些不同的看法。

背景:

        毛主席說:階級鬥争是社會進步的原始動力

研究過程:

        陳平研究了中國和西方的戰争史,發現中國出現的農民運動比西方高出一個量級(一個量級是10倍),既然如此,為什麼工業革命和進現代科學技術反而出現在了農民運動較少的西方?這和毛主席教導我們的好像有些不一樣呀。

        于是陳平就開始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思考,最後他發現了一個事實:發生在中國的農民戰争都是土地戰争,而西方都是商業戰争,而商業戰争拼的是科學技術。

思考:

        既然階級鬥争不是社會進步的原始動力,那什麼才是呢?

陳老師給出的答案:

        在生命系統中,開放是社會進步的原始動力(但這開發并不是盲目的全部開放,而是要有方法、策略的,不然很有可能開放的結果不是社會進步,而是毀滅。)

4.不同的學習方式

- 研究型學習方式(主動學習)

         基于愛好、興趣驅動的學習,學習效率高。

- 教學型學習方式(被動學習)

        死記硬背、為學而學、灌輸式的學習方式,學習效率低。

        兩種學習方式比較來講,自然是研究型的學習方式更加有用高效,其實最關鍵的是,我個人認為兩種學習方式學到的同一知識,研究型學習方式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更加深刻和靈活。

5.為什麼工業革命和近現代科學技術出現在西方而不是中國

- 文化方面

中方:無論是本土的儒、道文化,還是後來漢化的佛教文化,主張的都是和平的處世之道,具有極強的包容性。長期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多采取的是修築長城、和親、邊防屯田等防守策略,所以說中國人的入侵性非常低。

西方:天主教、伊斯蘭教都是極度排他的,常常喜歡打着散播上帝榮光的旗号,通過武力入侵強行迫使其他民族接受。崇尚海盜文化,喜歡掠奪,極具入侵性。

- 生産方式方面:

中方:自給自足的小農模式,往往在溫飽線上下徘徊,那有什麼精力去思考其他的東西,能有口吃的活着就不錯了。

西方:農場、養殖場、種植場、等資本化的生産模式,為了追求更多的收益往往需要經常對外擴張,擴大規模。

- 政治制度方面:

中方:長期的高度集權的封建制度,典型的一個特征就是民窮國富,王權隻顧自己的驕奢淫逸與奢華享受。整個國家的狀态是病态的。

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三權分立相互制約,社會體系相對完善健康。

- 人口數量方面:

中方:人口多,勞動力廉價,有如此廉價的勞動力,并且人口普遍消費能力低的情況下,誰會願意去投入高成本去研發提升生産效率的技術。

西方:人少地多,勞動力成本高,如果不發展殖民,不提高生産技術,勢必會生産效率低下,社會發展緩慢。

        以上的論點隻是一個抛磚引玉的作用,如果真要做研究當然是僅僅不夠的,畢竟這不是一篇研究型的文章,姑且就講這幾個方面吧!

        綜上觀點:正因為西方文化的強入侵性及資本主義商業發展模式的特殊性,所以他們不得不常常對外發動戰争建立海外殖民地,那如何要保證在戰争中的勝利呢,那就要發展科學技術,隻有這樣才能生産出堅船利炮,才能制造出殺傷力強大的武器。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現在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用的互聯網技術不就是美國軍方軍事技術的民用産物嘛!還有我們用的導航技術、人臉識别技術、指紋支付技術、智能AI技術、自動駕駛技術等等,這些高科技的出現,不是因為戰争需要,就是因為商業發展需要。所以技術的發展,戰争與商業是兩個必不可少的車輪。

- 結論

之所以西方出現工業革命和近現代技術的原因是有許多原因的,如果你想要回答好這個問題,就必須從文化、政治、生産方式、商業模式、生态資源等多方面去回答。

6.題外話(快看,我的批判性思維起作用了)

        陳平老師認為知識不是積累的,他的論據是:如果知識是積累型的,那工業革命和近現代科學技術就應該出現在中國而不是西方,因為在近現代以前的知識積累是遠遠大于西方的。

        對于陳老師的這個觀點我是存懷疑态度的,看過《三體》的同學應該都知道“技術爆炸”的理論,就是說雖然知識是積累的,但是這種積累不是線性的,而是具有跳躍性的,而每一次知識的跳躍都被會引起一次“技術爆炸”。基于這個理論,所以我對陳老師“知識不是積累的”不能完全認同。

                                                     結尾

        無論多麼優秀的方法論,如果僅僅隻是停留在嘴巴上和腦子裡,而不在現實生活中去實踐,那永遠都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就如同人人都會說的大道理一樣,動動嘴都會講,卻少有人能夠做到。希望大家都不要做這樣的嘴炮,行動起來,用行動去實踐理論,用行動去證明自己。

        最後!

        非常感謝您能靜下心來讀完我的這篇文章,希望這些文字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覺得還不錯,可以關注我的個人頻道獲得最新的文章動态,當然這也方便您查看我的曆史文章。

微信公衆号/哔哩哔哩/知乎/簡書:請搜索——“可可的讀書屋”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