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價值》:每個不想随波逐流的人都該閱讀的書

文/石墨楊(shimoyang11)


到了三十歲仍舊孤身一人,可能會讓人覺得有些寂寞,如果是十二三歲的孩子身上就很正常了,因為這是天真爛漫的年紀。

你到底因為什麼孤獨呢?關于孤獨到底是什麼?

科學百科給出了解釋:人們在社會中生活,具有各種各樣的社會需要,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當某種社會需要得不到滿足,或者對社會關系的渴望與現實擁有的實際水平産生差距時,人們就會感到孤獨。

今天石墨楊給大家分享一本書《孤獨的價值》。

...

這本書的作者是森博嗣(MORI Hiroshi),1957年12月生于日本愛知縣,日本小說家、推理作家和推理小說研究者。

他在名古屋大學取得工學博士學位并擔任助理教授,從事研究工作,在任教同時開始創作推理小說。

1996年,他憑借《全部成為F》一書榮獲第一屆“梅菲斯特獎”,并以推理作家身份嶄露頭角。我們一起閱讀一下森博嗣關于孤獨價值的理解。


01 人為什麼會害怕孤獨呢?

孤獨是一種主觀自覺與他人或社會隔離與疏遠的感覺和體驗,而非客觀狀态。一個人可在衆人參與的生活環境中,或者在衆皆歡樂的熱鬧社交場合而仍深感孤獨,也可在漫長的獨處中毫無孤獨感。

孤獨是一種令人不愉快的負性情緒體驗,在孤獨心态下人們往往會感到寂寞、郁悶、焦慮、空虛、無助、冷漠甚至絕望,常伴有銘心刻骨的精神空落感。

...

人為什麼會害怕孤獨呢?

很多人表示,是因為獨處會讓人感到寂寞。可見,寂寞在大衆眼中是一種不受歡迎的狀态。很多時候,這種對孤獨的刻闆印象是大衆傳媒人為制造的。

人際關系常常被當作商品,社會上對社交與聯系的過度推崇,讓身處其中的人們活得過于疲憊。

《孤獨的價值》一書中探讨的孤獨既不是對他人的無視, 也不是對社會的拒絕,而是在積極融入社會的同時,充分享受令自己舒适自由的生活方式。

孤獨并不可怕,相反,它能給他們充分發展興趣的空間,甚至可以成為藝術與創造的搖籃。也許每個人都該在生命中享有一些孤獨的時刻。

...

02 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大多數

讓人都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沿着自己選擇的道路前進,這種觀念是根植于内心。

雖然有許多人滿腹牢騷,但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任何人在任何遇到選擇的時刻,都會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趨利避害這是人的天性。

工作時有機會偷懶就選擇偷懶,對于時間想浪費就選擇浪費,所有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意願支配自己的人生。

...

森博嗣認為要按照自己認為不錯的方式生活到現在,其實大家應該也一樣,都在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着。

這世上也有非人力可控的事态,比如遭遇意外災害或事故、疾病或傷害的人也不在少數,更有甚者,一出生身體就有缺陷。怎麼選擇是每個人的自由,也應該都是由自己的意志決定的。

正如在電影《哪吒》中說:“我命由我不由天。”

如果有人覺得自己的人生并不如自己所願,那是因為他們期盼的是能夠改變命運的事物,他們追尋的夢想并不存在于他們的選項裡。

...

03 孤獨到底是什麼呢?

它是一種能夠蠶食人們的心靈,甚至能夠逼迫人尋死的東西嗎?

森博嗣想一邊寫這本書,一邊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最終沒法得到一個簡單、明确的答案,這本書裡也沒有像特效藥一樣能将人從孤獨中解救出來的方法。

他的觀點本來就是“不擺脫孤獨也沒關系”。

森博嗣并非心理學或社會學專家,他是個門外漢。在大學裡沒有正式地學習過這些知識,甚至可以說對其一無所知。

他曾在大學裡執教,但研究的是理科。因此,本書中所寫的内容,完全沒有統計性質的調查作為基礎,僅僅是他個人的觀察和思考。

...

本書僅僅是邀請閱讀一個普通人的思考試驗的結果。

你閱讀這本書後務必自行思考,構建起自己的理念。

下班後不去應酬,顯得不合群。年紀老大不小了,得找個人陪。對孤獨的抗拒,是否隻因為“别人都這麼做”?屬于自己的時間與空間,有多少真留給了自己?

一個人看電影,有人看的是寂寞,有人看的是自由。

不強求合群,不抱團取暖,不僅僅為脫單而“找個人陪”在流量為王、情緒至上的喧嚣中,每個不想随波逐流的人都該一讀的書。

...

人生在世,錢财沒有那麼要緊,同伴也并不是必要的,孤身一人也是能生活下去的。但是,如果想過有意義的人生,那麼隻有一樣東西不可或缺,那就是自己的思想。

墨楊世無雙,贈君一支梅!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