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突圍

...

認知突圍

讀完整本書首先由兩個感受:1、書的内容和作者高智商協會雙會員的身份很匹配;2、從自己到知識,再到金錢、時間及關系、人生,整個脈絡讀下來,自己心中是越來越清晰,是不錯的一種體驗。

這本書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一個全新的景象,其中有我想要實踐補充的,但也有持保留意見的内容。認真對待書的結果是自己也得到了想要的收獲。

分享,首先想到的是奧野宣之的提到的“輸出”。當時我對輸出的理解是與分享相類似的一個概念。但在讨論的過程中,老公堅持的觀點是輸出是以自我感受為中心,将書中知識運用于現實中的輸出。可在這裡看來,顯然作者是和我站在一個立場。分享類似于輸出,通過分享和輸出達到自己進步的目的。

文中作者提到友情、親情、愛情的時候,将所有感情所有人際關系都以利益為前提,将其用理論硬生生與生活剝離開,過于冷靜,過于赤裸裸。就像是一個人一直以骨骼框架示人。顯然這在現實生活中是行不通的,我們想要深入理解人體構造時,可以看看骨骼架構,但日常生活還是需要披上一副皮囊包裝一下,這樣才會讓人舒适一些。

很多經曆和感受,我們原本一直在經曆,但我們的格局和出發點讓我們僅停留點在經曆,而沒有事歸納、總結。一旦看到這些彙總體驗的話語,親切感和同感心理油然而生。仿佛是在沙漠中看到了期待已久的綠洲。

人際交往中,不會說“不”,往往不是自己願意這樣,而是猶豫的一瞬間錯失說“不”的時機和機會。猶豫中包含自己對别人看法的在意,也包含自己的不自信和不夠強大,将原本“以自我為中心”的中心領地拱手讓人。但這種拱手讓人未必會取得他人的認可。長期的拱手讓人會讓自己在人際關系中處于一種勞動性人緣,一旦說“不”,所有付出的累積頃刻化為烏有。所以該說“不”的時候,要自信、及時的說“不”。

承認功利性和利益,在認知過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很多認知的限制都是被沒有找到本質和核心所蒙蔽,所以提升自己認知,突圍至認知,要做到的是專注自身,提升自身,讓自己對事物的認知較之前更為接近本質和核心,這時自己的格局得到提升,認知也随之提升。

幸福,是我們所有行為追求的終極目标。然而剝離出來的幸福是什麼樣子?和别人比較,你的幸福會很不可靠。唯有與自己比較,讓自己的現有狀态變得更好,有更多更豐富的人生體驗,讓自己的生命和時間更充實,擺脫惰性狀态,我們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感。

                                                    阿淼寫于2018年1月19日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