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2

2020年09月08日 星期二

...

zero007

學習主題 :我們創造了自己的世界,卻迷失其中。

雖然我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但焦慮和抑郁還是如影随形的伴着我們。這是因為我們走錯了方向,隻注重于外面的世界競争,而少有關注自己内心的滿足和喜悅。

01

《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中的主人公若菱,在遇見老人之前,她的人生背景音樂就是不斷重複的一句話:活着好累!

當她與愛人争吵後,在深夜裡憤怒離家出走,直到車子沒油時,她才驚覺自己正身處荒郊野外,而且手機都沒有帶。正當若菱感覺自己已經進入絕境的時候,她遇到了老人。在老人的指引下,她踏上了内在探索的旅程。

“你是誰?”老人一個招呼,就成功地吸引了若菱的注意力,向來好勝的她開始絞盡腦汁地思考着。名字隻是人的代号,職業是人的身份認同,都不能代表真正的人,那老人要的,到底是什麼樣的答案呢?

此刻,我也在想,我是誰呢?父母的女兒?孩子們的母親?一個優缺點五五并存的中年女人?我到底是誰?我身上都貼着些什麼樣的标簽呢?看到這裡,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樣在想“你是誰?”。我們無法從正面回答這些問題,因為讓人類受苦的根源隻有一個,那就是: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

02

對于老人提出的第二個問題,若菱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她相信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财富權力、健康、愛和快樂就是每個人都想要、也緻力追求的東西。

但是如果快樂是取決于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令你快樂的這些東西不存在,你的快樂就随之消失了。

可是喜悅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綻放,是從你内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所以老人用“愛、喜悅、和平”這五個字,來總結人類的追求。

從我們有記憶以來,内在真我就一直存在于我們體内。盡管我們的身體、感情、知識和經驗一直在改變,但它一直堅守在我們心底。它觀察人世百态,欣賞風花雪月。不論歲月如何流轉,環境怎樣變遷,都不會改變它的存在。

這個内在真我就是愛、喜悅與和平。明明它就和我們是一體的,可為何我們就是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呢?這是因為我們從一出生就失去了與内在真我的聯結。

人類也需要“存在感”。于是我們向外面的世界發展,尋求認同感。所謂的“小我”、“自我”也因此而産生,并依靠追求外在世界的物質來讓自己獲得滿足。

其實,任何能丢棄自己不實的身份認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所限制和阻礙的人,才能展現出真我的物質。譬如特蕾沙修女和甘地這兩位偉人。

03

那麼外在世界的實相究竟是什麼呢?

我喜歡的漫畫家朱德庸先生說:看清楚這個世界,并不能讓世界變得更好。但可能讓你在看清楚這是個什麼樣的世界之後,把自己變得更好。

日本一位名叫江本勝的博士做了一個實驗,并寫出了《水知道答案​》這本書。實驗過程是讓水接收不同的意念,冷凍兩小時後再用顯微鏡觀察它的結晶。結果發現水的結晶會因為聽到、看到、收到的信息和意念不同而結出了截然不同的晶體。

若菱每找到一份資料,就更自信:一個人如果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就能吸引到美好的人、事、物。

老人說:因為失去了與内在真我的聯結,所以我們才會誤以為外在世界是“戰場”。

從夫妻、朋友,上下屬之間衍生而出的控制、批判、懷疑等情緒;以及想要獲得别人的關注、喜愛、認可,都是我們每日在面對的能量争奪戰。

隻要我們能夠重新掌握聯結自己生命能量的源頭,就不需要再用手段去争奪能量了。

為什麼我們創造了自己的世界,又迷失其中?那是因為我們“找錯了地方”。

我也是那個“找錯地方”的人,我想要每天留一點時間在自己身上,去感應那個一直在我體内觀察人世百态的内在真我。

因為隻有它,才能為我們提供源源不絕,充滿愛、喜悅與和平的能量。​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