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門》的主旨及其内涵

《門》是夏目漱石愛情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前面分别是講述青年面對三個世界時的矛盾沖突與愛情幻滅的《三四郎》,和講述中年無業公子哥順“自然”而悖倫理的悲劇愛情的《從此以後》(又譯《後來的事》《其後》)。與前兩部相承,尤其繼承《從此以後》的人生階段,《門》講述的是夫妻生活。《門》的宗助和阿米,與《從此以後》的代助和三千代一樣是順從個性而得到解放的愛戀,同樣也是違背封建倫理道德的愛戀,從明治時期的社會背景考慮,讀者們可以很輕易察覺到《門》所述的夫妻之愛的悲劇性了。這部長篇小說,所講述正是娶了朋友之妻的宗助和嫁給丈夫之友的阿米——這份被世人唾棄的愛情如何在貧困和希望中生存。

按照故事的自然發展順序,可以簡述為:富裕家庭裡單純的公子哥宗助與同學兼摯友的安井一起在京都求學,大二時結識了安井的“妹妹”阿米,并與阿米漸漸熟識,也是這一年宗助和阿米相戀。這一情況使安井退學,随之而來宗助也被迫辍學,帶着阿米在廣島生活。半年後,父親病逝,小六由叔叔佐伯撫養,房産也由佐伯處理。幾年後,宗助和阿米回到東京,期間阿米兩次流産,一次嬰孩早夭。回到東京後的宗助安家于遠離喧嚣之處,過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一段時間後佐伯去世,佐伯家無法償還宗助不曾讨要的資産,而小六的撫養和學業問題也亟待解決,宗助生活日漸貧困。阿米大病一場,宗助結識房主坂井,坂井打算為宗助介紹蒙古回來的安井,得知安井回來的消息宗助惶恐不安,于是前往寺廟修禅以放松身心并逃避安井。結局是春天來了,宗助的工資漲了,小六的學業問題解決了,安井再度去蒙古了,宗助一家的生活從貧困轉為小康。

小說重點體現的并非是背叛了倫理道德在一起的宗助和阿米如何受到社會的唾棄,更多的筆墨着重表現夫妻二人在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的深厚感情,最後達到贊頌愛情、諷刺頑固的封建倫理道德的效果。比如阿米設想賣了風屏給宗助買鞋,宗助買優質的絲綢給阿米做衣服,阿米生病了也不讓宗助擔心,宗助看到阿米生病則全身心地照顧她。這麼一對恩愛的夫妻生活貧窮、無激情,幾乎是無欲無求、與外界沒有交集地過日子,“絕不可少的東西倒是相依為命地生活着”。這正是他們受社會唾棄的反映。“夫婦倆的生活無從得到向外伸展的餘地,才向内愈紮愈深,深度增加了,廣度也就失去了。六年來,他倆不求同世人輕易進行交涉,卻把這六年時間全都花在體察夫妻之間的胸臆上了。兩人的命脈已在不知不覺中互相滲透,在人們看來,他們兩個人還是兩個人,但在他們自己看來,則不是道義上不可分割的單一有機體把兩人的精神聯合起來的神經系統,包括神經末梢,已經渾然成為一體。”這是作者對這感情深厚而封閉小家庭的解釋,也反映了兩人即便受世人唾棄也要在一起的強烈決心和勇氣,當然這都由于真愛的偉大。可是,即便是真愛,隻要違背倫理道德,也該被懲罰——這就是當時社會的問題所在。與阿米結合後的宗助,被迫退學,不敢回家鄉,得不到資金的支持,為朋友所厭棄,同時他們還要背負巨大的心理壓力過日子,忍耐生活的貧困,回避過往的罪惡,在安井的陰影之下做生活的毫無個性的奴隸,這些就是封建倫理道德對叛逆者的懲罰。

明治社會看起來是文明開化的社會,但其實隻停留在物質層面的發達,國民精神依舊保留着濃厚的封建思想。這是夏目漱石要抨擊的社會現狀,隻顧着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是難以真正解放民衆的思想的。當然,得到思想解放的自然大有人在,宗助就是一個,後來他就被迫害了。宗助是京都大學的高材生,天資聰慧的他思維活絡,思想進步,追求個性解放,這在他學生時代的所在所為可以看出來。這個解放了思想的人遵循自由戀愛而愛上了朋友的“妹妹”,不巧這個朋友的“妹妹”實則具有妻子的身份。也許是因為安井和阿米沒有結成法定夫妻,所以宗助和阿米的“通奸”得以免于法律制裁。既然隻是未婚妻,宗助和阿米的愛情又為何會受到倫理道德的打壓?這正是封建思想所在。在宗助的大學第二學年開學時,安井比約定與宗助會合的日期晚了一段日子,而兩人再見面時安井的家就多了一個阿米。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細節指向安井的誤期與阿米有關。既然同居而未結婚,被奪走後又得到倫理道德的支撐,可以猜測安井和阿米的結合也是封建思想帶來的結果。夏目漱石刻畫的“違忌之戀”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愛戀,突破封建思想束縛的愛戀,這份愛情還将不顧一切地維持下去,以自己的長久存在作為與封建倫理道德的抗争的武器。解析宗助和阿米的愛情的性質可以得知這份愛情的偉大,然而對于這兩個當事人來說,卻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和懲罰。這也是小說的悲劇性所在。

小說一共已經出現了多扇的門。一扇在過去的罪惡(包括阿米失去三個孩子後相信這是對她的懲罰一事)與現在愛情之間,是夫妻談話時堅決不去觸及的;一扇在封建倫理道德與思想解放的自由之戀之間,宗助與阿米突破了這一扇門;還有一扇在宗助與禅門之間,象征着宗助無法打開這一道門進入脫離煩惱、沒有安井打擾的心靈境界。門說到底是象征性的東西,正如詩無達诂,這裡對門的解釋乃在下淺顯的理解。有學者提出門更是日本社會真正近代化的大門,這一觀點看來更具深度,也更準确、更貼近夏目漱石寫愛情三部曲的一大主題。

不過,一些人認為小說的結局終究是抱有一些希望的,而在下不這麼認為。即便到了春天,阿米也為季節的轉變和經濟情況的轉變而開心,宗助卻表示:既然春天都來了,那麼冬天還會遠嗎?這句結尾的話反映宗助與阿米的性格差别,也暗示生活沒有結束,更不會以美好的情節結束。結局就像開頭,用消磨時光似的慨歎畫上句号,在平淡的對話裡隐含的是無望的悲哀。當然這不乏在下的主觀臆測(畢竟《三四郎》和《後來的事》裡的愛情一點光明都看不到,這部應該也挺絕望)

《門》還有一個讓在下在意的地方是它的插叙。花大部分筆墨去刻畫日常生活的場面,難免像看日常番一樣容易審美疲勞,但是通過伏筆設置懸念,通過插叙回應懸念的結構布局就很好地避免平鋪直叙,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唯一的遺憾是,在下是日語渣渣,連基礎的語法都沒學完,不能切身體會夏目老師的語言風格了。

補充兩點:

在下所閱讀的是吳樹文先生翻譯的愛情三部曲,本人很喜歡他的表述風格,據說還有陳德文版的也很不錯,希望有讀者能和我分享陳德文版的閱讀體驗(學外語的都看原著去了,好羨慕)。

本文參考:[1]劉馨. 論夏目漱石《門》中“門”的寓意[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7.;[2]劉立善. 夏目漱石《門》裡的“愛與罰”[J]. 日本研究, 2004, (2):68-73.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