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筝的人》被真相傷害總比被謊言安慰好。

...

“時間很貪婪——有時候,它會獨自吞噬所有的細節。”“孩子們就是這樣對付恐懼:他們睡覺。”“阿富汗有很多兒童,但沒有童年。”“被真相傷害總比被謊言安慰好。”這幾句摘錄都出自《追風筝的人》,這是一本在全球銷量已經累積超過三千萬的超級暢銷書,也是今天要為大家分享的書。

第一部分了解作者與本書

本書的作者卡勒德·胡賽尼,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爾市,畢業于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是一位美籍阿富汗裔作家、醫生,其主要作品有小說《追風筝的人》、《燦爛千陽》、《群山回唱》。簡單地為大家了解下作者的經曆,作者于1980年時随父親遷往美國,于1993年取得行醫執照,在1999年開始文學創作,2003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說《追風筝的人》。他還曾獲得聯合國人道主義獎、約翰·斯坦貝克文學獎等多個獎項,并受邀擔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

胡賽尼迄今出版的三本小說,全部圍繞阿富汗展開。在胡賽尼看來,要讓世界了解阿富汗,首先要讓世界看到一個真實、活生生的阿富汗。真實,是胡賽尼在創作中最看重的原素。

...

第二部分故事内容簡介

《追風筝的人》講述了喀布爾富家少爺阿米爾和仆人哈桑的故事,将阿富汗君主制的終結、塔利班當權、“9·11”等政治事件融合在小說生活背景中。書中的主人公在成長過程中見證了戰争、宗教、愛、愧疚、贖罪等人類永恒話題。小說通過第一人稱的角度來講述主人公阿米爾的故事。在這裡我也通過時間順序簡單地讓大家了解下故事的内容:阿米爾生于1963年喀布爾的一個富人社區中的一個富裕家庭。

他的父親是一個正直的普什圖人,一名法官的兒子和成功的地毯商人。阿米爾家的仆人阿裡的兒子哈桑則是哈紮拉人。阿米爾和哈桑是好玩伴,哈桑是一個特别忠實,正直,一心隻為阿米爾少爺着想的人,兩個人經常一起玩耍、遊戲。阿米爾是出色的“風筝鬥士”,即善于用自己的風筝切斷别人的風筝的線;哈桑也是傑出的“風筝追逐者”,因為阿富汗的傳統是線被切斷而落下的風筝歸追到它的人所有。

父親對兩個孩子都很喜愛,但嫌阿米爾過于怯懦。兩個孩子和人打架時總是哈桑出頭。阿米爾展露出寫作的才華,但父親并不看重。阿米爾倒是與父親的朋友拉辛汗成了忘年知己。1973年穆罕默德·達烏德·汗等發動政變,在阿富汗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社區中一個仰慕納粹的普什圖族孩子阿塞夫和阿米爾、哈桑發生沖突。哈桑用彈弓維護了阿米爾。

1975年,在一次風筝比賽中,阿米爾為了赢得爸爸的好感而勇奪冠軍,哈桑則保證去追到第二名的風筝以證明阿米爾的戰績。但在哈桑的歸途被阿塞夫等人截住。阿塞夫要哈桑把風筝給他,但哈桑不肯,于是他強暴了哈桑。這一切被阿米爾看到,但由于怯懦阿米爾沒有挺身而出。

之後的日子裡阿米爾由于無法面對哈桑而希望爸爸把阿裡、哈桑解雇,被嚴詞拒絕。于是阿米爾在13歲生日的晚上陷害哈桑,說他偷了自己的生日禮物。哈桑洞悉一切,而承認了偷竊。阿裡和哈桑不顧爸爸的反對搬到了哈紮拉族聚居的哈紮拉賈特山區。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斯坦,1981年爸爸帶着阿米爾逃往到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把家留給拉辛汗照看。

後來阿米爾父子又遷到美國舊金山灣區的費利蒙居住。阿米爾在美國上大學,畢業之後成了作家,還在聖何塞的跳蚤市場認識了同樣來自阿富汗的一個将軍塔赫裡的女兒索拉雅,并和她結婚。爸爸在此期間因肺癌去世。阿米爾和索拉雅搬到了舊金山。他們想有一個孩子,但始終沒能如願。

2001年,罹患絕症的拉辛汗從巴基斯坦給阿米爾打電話,讓他去巴基斯坦,因為“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原來拉辛汗在阿米爾父子走後, 去哈紮拉賈特找到了哈桑及其妻子,他們一起回到喀布爾管理阿米爾家的大房子,哈桑還有了一個兒子索拉博。然而1996年塔利班占領喀布爾之後,強占了這個房子,還因為種族歧視當街槍斃了哈桑及其妻子。

索拉博進了孤兒院。拉辛汗希望阿米爾回去喀布爾救索拉博,但阿米爾不願意。拉辛汗于是告訴阿米爾,哈桑其實是阿米爾爸爸的私生子。阿米爾在出租車司機法裡德的幫助下回到塔利班控制的喀布爾。在找到了索拉博所在的孤兒院之後,發現索拉博已經被一個塔利班頭目帶走,而這個頭目會出現足球賽上。阿米爾在球賽中約了這個頭目,并在之後其住所見到了他。

原來這個塔利班頭目就是阿塞夫。阿塞夫在被蘇聯人扶植的共産黨政權的監獄中受盡折磨之後加入塔利班,和蘇軍作戰,成了一個頭目。索拉博已經成了一個被性侵犯的舞童。阿塞夫告訴阿米爾可以帶走索拉博,但必須和他先處理一些陳年爛賬。在屏蔽左右之後,阿塞夫戴上不鏽鋼拳套,輕松毒打毫無搏擊經驗的阿米爾,但不料索拉博用形影不離的彈弓打瞎了其左眼。阿米爾和索拉博這才趁機逃出。

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因為阿米爾無法證明索拉博是孤兒,而無法取得美國簽證,從而收養索拉博。索拉博需要暫時入住孤兒院。出于對孤兒院的懼怕,索拉博割腕自殺,之後被救起。在阿米爾帶着索拉博回到美國之後,索拉博因為感情受到傷害不再和任何人交流。

在2001年九一一事件之後的一個周末,在一個公園裡,索拉博終于因為追風筝對阿米爾微笑。

...

第三部分 小說主旨解讀

通過三個角度來為大家解讀:

第一個角度:是要讓我們明白真正的愛孩子,是讓他成為自己。主人公阿米爾的父親,與很多望子成龍的父母一樣,對兒子阿米爾一直有很高的期許。盡管認為兒子軟弱無能,但他還是不斷創造機會,他替阿米爾報名參加了足球隊,後來又帶着他觀看比武競賽。

去美國生活後,他從事着加油站工作,供養兒子上大學,希望兒子能夠成材。而為了得到渴望的父愛,阿米爾也努力做着自己不喜歡的事,他佯裝熱愛足球、假裝興緻勃勃地觀看比賽,并通過自己努力獲得了風筝大賽的桂冠。其實正如父親朋友拉辛汗所說,孩子又不是畫圖練習本,你不能光顧着塗上自己喜歡的色彩,他有自己要走的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阿米爾雖然個性敏感柔弱,卻在寫作上頗有天賦。

在父親不認同阿米爾時,是拉辛汗鼓勵他。拉辛汗的鼓勵,給予了阿米爾寫作路上最有力的支持。随着年齡的增長,阿米爾逐漸學會了按照自己的理性思考,來決定自己要走的路,他不再隻做父親喜歡和期待的事,而是做自己所擅長的事。當自我的思考同外部世界很好融合後,他終于實現了自己的作家夢。《追風筝的人》中的父親,其實很像我們生活中的很多父母,他們期待着孩子能按自己為他們設計的軌迹走,卻往往疏忽了孩子其實有着自己既定的人生軌道,而真正的愛孩子,其實是讓孩子成為自己,因為孩子應該有自己獨立要走的路,而不是父母的延續。

...

第二個角度:本書為我們诠釋了友情,是世間最寶貴的财富。本書中,哈桑一直用自己的方式踐行着友誼的内涵。當他和阿米爾遭到阿塞夫挑釁時,雖然他也很害怕,但為了保護阿米爾,他全力拉着彈弓吓退了阿塞夫。在被阿塞夫一夥人圍截,要他交出風筝時,因為他知道這是阿米爾獲取父親認可的唯一途徑。

所以即便是被阿塞夫淩辱,他也依然守護着風筝,踐行着自己對阿米爾的承諾“為你,千千萬萬遍”。在戰火侵襲中,父親和阿米爾逃亡美國,将房屋交給朋友拉辛汗看管。因為拉辛汗日漸衰老力不從心,他懇求哈桑幫忙,善良的哈桑接受了托付,最後卻死在霸占阿米爾房屋的壞人槍下,誓死踐行了對阿米爾的承諾,“為你,千千萬萬遍”。哈桑雖是下人、地位低下,但他内心自有一片聖潔的天地,他無條件地支持着阿米爾。

當阿米爾興緻勃勃拿着自己寫的小說,念給他聽時,他高興地鼓掌:“阿米爾少爺,你太棒了,阿拉保佑你,你肯定會成為偉大的作家,全世界都會讀你的故事。”當阿米爾臨陣退縮,不想參加風筝比賽時,他給他打氣:“記住,阿米爾少爺,沒有鬼怪,今天是個好日子。”當阿米爾問哈桑:“如果我讓你吃泥巴,你會吃嗎?”他回答:“如果你要求,我會的。不過我懷疑,你是否會讓我這麼做。你會嗎?阿米爾少爺?”對于阿米爾來說,哈桑不過是他無聊時的一個玩伴,一個唯命是從的仆人,他不僅骨子裡瞧不起他,還時常捉弄他,甚至還嫉妒哈桑分走了父親對自己的愛。在恤孤院落成前一天,父親欲帶阿米爾和哈桑去喀爾卡湖,阿米爾卻謊稱哈桑有事無法前去;當阿米爾目睹哈桑為自己撿風筝而遭人欺辱時,他不是為哈桑挺身而出,而是尋求自保;為了不讓自己遭受良心的譴責,他甚至建議父親辭退哈桑父子。

即便如此,哈桑卻一直視阿米爾為自己永遠的朋友,他對阿米爾真誠相待不計回報,甚至願意為之付出生命。一個小小的孩子内心的隐忍強大得如同一個成年人,這也是哈桑的人格魅力所在。如果我們能夠遇到這樣的朋友,一定要好好珍惜。

...

第三個角度是救贖,本書讓我們認識到真正的救贖,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追風筝的人》中的父親、阿米爾和阿米爾的妻子,他們都通過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實現了自我救贖。阿米爾的妻子索拉雅,年少時因與一個阿富汗男人私奔,這成了伴随她終身的污點。

當她向阿米爾坦露了自己的不堪過往後,收獲了靈魂的釋然,也得到了阿米爾的諒解。而阿米爾雖然在美國完成了學業,收獲了愛情,也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但他内心卻由于年少時對哈桑所犯的錯而備受煎熬。他真正的成長和蛻變,始于從拉辛汗口中得知自己一向尊重的父親竟然是一個竊賊,他發現自己與父親有着超乎尋常的相像,都背叛了願意為自己付出生命的人,他意識到不敢為自己出頭的男人,永遠是懦夫,他決定要為自己和爸爸洗刷罪行。他回到了祖國,在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與阿塞夫生死決鬥,雖然被打得遍體鱗傷,但他卻很輕松,因為自己卑劣的靈魂得到了洗滌和救贖。他曆經千辛萬苦,把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帶回了美國,他也不再是那個生性懦弱逃避的阿米爾。面對将軍質疑索拉博身份時,他擲地有聲地說:哈桑是是我父親和仆人老婆生的孩子,哈桑是我的兄弟,索拉博是我的侄兒,請永遠不要叫索拉博‘哈紮拉男孩’,因為他有名子。阿米爾的父親,雖然曾經告誡過阿米爾盜竊是十惡不赦,不可饒恕的。

可他自己卻是一個盜賊,他不僅盜走了哈桑作為兒子本該得到的财富、榮耀和肯定,也盜走了阿裡作為男人的尊嚴。雖然他有自私、怯懦的一面,但他盡力補償着對哈桑的父愛,用一輩子持續不斷的善行去救贖自己,因此他也得到無數人的愛戴。在本書中,最打動人的場面就是阿米爾帶着索拉博放風筝的場景。他追着風筝,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他不在乎。風拂過他的臉龐,唇上挂着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

“為你,千千萬萬遍”,于是,阿米爾成了小說中第三個說出這句話的人。第一次,是哈桑對阿米爾說的,那時的阿米爾是一個隻會接受愛,也踐踏了愛的人。第二次,是陪阿米爾出生入死的朋友對阿米爾說的,那時的阿米爾成了一個用勇敢和犧牲去赢得愛的人。第三次,阿米爾成了父親,成了索拉博最忠誠的守護者,他接過了哈桑的角色,成了一個給予愛的人。可以說,正是三次出現的“為你,千千萬萬遍”,勾勒出了阿米爾的成長過程,也串聯起了他的贖罪之路。

阿米爾把哈桑對他的愛傳遞到了索拉博身上。人世間最真情的暖,就是愛的傳遞。在愛的傳遞中,阿米爾終于完成了自我救贖,成為了一個完整的人。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也希望我們都能以一種接納的态度,與不完美的自己和解,去完成自我的救贖,與更好的自己相遇。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