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虞美人到王陽明的詩意人生

    今年中秋逢國慶,舉國歡慶,萬家團圓。而我身體抱恙,中秋之夜,夜不能寐,一個人窩在沙發上靜養,困了眯一會兒覺,醒了讀一會兒詩。萬籁俱寂,惟我獨醒。

    從東坡先生的《虞美人》讀到陽明先生的

《中秋》、《月夜》,汲取古聖先賢之智慧、之哲思、之精華……

...

黛山秋茗

  面對病痛,面對坎坷,面對挫折,想起東坡先生的豁達,陽明先生的淡定,物來順應,病來接受,坦蕩從容。在此仲秋之夜忍不住誦起蘇轼的《虞美人》……

持杯遙勸天邊月,願月圓無缺。持杯複更勸花枝,且願花枝長在、莫離坡。

持杯月下花前醉,休問榮枯事。此歡能有幾人知,對酒逢花不飲、待何時。

...

舊雨遇新知

    東坡先生“持杯遙勸天邊月”與李太白的“舉杯邀明月”有得一拼,一個“勸月”,一個“邀月”,靈魂與月相交、相映、相融,可謂浪漫豪邁之至。

      說到中秋,無不與月亮有關。東坡善作詞,詠月抒懷,潇灑豪邁,而作為哲學家的陽明先生則善寫詩,哲思飛揚,意蘊綿長。他常借月夜感懷來表達他對人生哲理的體悟,折射出“緻良知”、“心外無物”的心學智慧。“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肯信良知原不昧,從他外物豈能撄”均出自其月夜之感慨……

比如他寫的《中秋》:

去年中秋陰複晴,今年中秋陰複陰。

百年好景不多遇,況乃白發相侵尋。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山河大地擁清輝,賞心何必中秋節。

    讀到此詩,不由得聯想起陽明先生那句振聾發聩的臨終遺言:此心光明,亦複何言!想必正是發端于那一年那一夜“吾心自有光明月”的獨白吧?!


...

山中品茗

 

  在陽明先生53歲時,與諸生歌于天泉橋,寫下《月夜》詩兩首:

其一

萬裡中秋月正明,四山雲霭忽然生。

須臾濁霧随風散,依舊青天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從他外物豈能撄。

老夫今夜狂歌發,化作鈞天滿太清。

其二

處處中秋此月明,不知何處亦群英?

須憐絕學經千載,莫負男兒過一生!

影響尚疑朱仲晦,支離羞作鄭康成。

铿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

...

明月山下思明月

       

    這兩首哲理詩作于嘉靖三年,這一年,陽明先生已平定甯王叛亂,本應功高蓋世、功德圓滿,功成名遂,沒想到卻備受疑責,備受排擠,備受屈辱,隻好回鄉賦閑,著書講學。如果說貶谪貴州成就了一代聖人的“龍場悟道”,那麼賦閑家鄉則令陽明先生升華出“天泉證道”。鼎鼎有名的四句教便是此時橫空出世: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據其《年譜》記載:

    這一年中秋之夜,月明如畫,陽明先生在天泉橋側碧霞池上置備酒宴,,召集學生百餘人飲宴。酒半酣,歌聲漸動,久之,或投壺聚算,或擊鼓,或泛舟。先生見諸生興劇,退而作詩,作的就是這兩首詩。

    有人認為讀懂了這兩首詩,就了解了陽明心學的大半。這兩首詩,一言以蔽之,就是“緻良知”。

    “須臾濁霧随風散,依舊青天此月明。”

這句表達的是:良知是人人固有的,就像這天上的明月,光明是其自性。雲霧是外物和合而成的暫時現象,它可以蔽月,但不能改變月的自性。 人要像月亮這樣坦然自如,保持自己的良知,就能破雲霧而放光明。

“影響尚疑朱仲晦,支離休作鄭康成。”

這句詩公開質疑以朱熹為代表的宋學(理學)未能掌握儒學的真精神,所以不可盡信。又指出以鄭玄為代表的漢學,專注訓诂章句之學而破碎大道。可謂大膽而直白!

    “肯信良知原不昧,從他外物豈能撄。老夫今夜狂歌發,化作鈞天滿太清。”陽明先生認為宣傳他的“心學”才是“聖賢千古相傳一點真骨血”,他的歌聲可以充滿太空,勉勵學生緻良知,不要誤入歧途,并努力宣傳他的學說。

      這兩首詩寫得明白如話,自然流暢,把他體證的哲理生動形象地表述出來,全詩真氣貫注,一氣呵成,自信不羁。

    我想那夜,陽明先生一定與衆生對酒高歌,興緻淋漓,他應是在半醉半醒中寫就此二首詩的吧?!

    從“老夫今夜狂歌發”、“點也雖狂得我情”這兩句詩中的“狂”字可見一斑。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古往今來有酒、有月才能詩情迸發,東坡先生“持杯月下花前醉”,太白先生“對影成三人”更多的是“出世”的浪漫,而陽明先生雖醉雖狂,卻不忘“須憐絕學經千載,莫負男兒過一生”的“入世”擔當!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