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

文/仁龍巴

至少是二十年前了,第一次看《紅與黑》。除了躺在床上忘情閱讀的姿勢和記憶中一種暗淡深沉的悲傷外,對《紅與黑》恐怕隻剩下于連這個名字留在腦海。

...

這次重讀,我先對作者情況和創作背景做了一番了解。這個功課對理解《紅與黑》有很大裨益,雖然我還是固執地容易被情感所困,很難上升到批判現實主義的思想高度,但對主人公的命運與歸宿就多了坦然接受的理由。

一、作者情況

【法】司湯達(1783-1842)十九世紀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司湯達生于法國格勒諾布爾城一個資産階級家庭,早年喪母,因父親的過分束縛而滿懷憎恨。(從司湯達的家庭出身可以看到他在于連身上的投射。于連對瑞那夫人的愛,夾雜着一種兒子對慈母的愛,可以肆意顯示自己内心的懦弱。而于連父親對于連的苛責和冷酷,正是司湯達對他父親的控訴)。

司湯達早年曾随拿破侖南下意大利,轉戰歐洲大陸,小說開篇描繪于連在孩童時期,“看到第六團的龍騎兵,身披長長的白大氅,頭戴飾有黑鬣毛的亮銀盔,他們剛從意大利凱旋而歸,把坐騎往他家的窗欄上一拴,從這一刻起,他對當兵這一行就瘋魔上了”。于連作為拿破侖的忠實擁趸,期望一展鴻途的野心已經埋下。

二、創作背景

《紅與黑》創作于1829年,發表于1830年。彼時,拿破侖已經下台,法國處在波旁王室的統治下。1830年7月28日,爆發了七月革命(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導人民》的著名油畫正是描繪了一位年輕的女性率領人們武裝革命的場景,而這與瑪蒂爾特身上表現出來的叛逆氣質也是一種隐射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查理十世被路易•菲利浦所取代,建立了金融資産階級統治的七月王朝。

《紅與黑》的故事據悉采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聞》所登載一個死刑案件。在拿破侖時代,紅與黑代表着“軍隊”與“教會”,是有野心的法國青年向上發展的兩個渠道。司湯達創作《紅與黑》是想用自己的筆去完成拿破侖未竟的事業,鞭撻複辟王朝的黑暗。“紅”象征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熱血和革命;“黑”意指僧袍,象征教會勢力猖獗的封建複辟王朝。

三、主要内容

《紅與黑》講述的是法國鄉下一個熱愛讀書,有超強記憶力和滿腹雄心的偏偏美少年于連如何從父親的木材廠變成維璃葉市長家孩子的家庭教師,又通過貝藏松神學院院長的推薦變成拉穆爾侯爵的私人秘書,在“職業生涯”步步高升的同時陸續陷入與市長夫人瑞那纏綿悱恻的愛情以及拉穆爾侯爵的愛女瑪蒂爾特小姐的情愛之中,終因被設計陷害而一時沖動槍殺瑞那夫人,而招緻死刑的故事。

四、男女主角

男一号:于連  出身卑微而才識過人,相貌出衆,因已經錯過法國大革命,無法通過參軍作戰建功立業,轉而披上道袍走教士之路。他隻身一人在等級森嚴的王公貴族之間摸索攀升,已經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成就,但就像他在法庭上對權貴階級的抨擊,他的底層出身勢必不可能改變悲劇命運。

女一号:瑞那夫人 一位單純善良的、溫柔美麗的富有貴族女人,三個孩子的母親。在遇到于連之前,可以說她像是一個沒有思想的木偶,愛上于連之後抛開一切,變得為愛癡狂。于連入獄後,道出她才是于連唯一的愛,與她在一起才能感受内心的平和輕松,就連小說結尾提到瑞那夫人的死,都是那麼輕描淡寫,透着一種安詳随和。

女二号:瑪蒂爾特小姐 高傲、叛逆、以自我為中心又敢作敢為的貴族小姐,因為于連不同于身邊所有貴族男子的獻媚,内心拒絕平庸愛情的好勝心把她推向于連,起先她的愛說來就來,轉瞬即逝,于連采納拉索爾親王的計策假意追求其他女人後,妒意如火中燒最終死心塌地地臣服。小說末尾她果真将自己活成她心中偶像的樣子,親自捧起死後于連的頭顱。

其他主要角色:謝朗神甫、彼拉神甫、傅凱等可以說算是傾于連派,尤其是于連的好有傅凱,從始至終忠實着自己的朋友,為了于連不惜傾家蕩産。

五、寫作特色

司湯達的《紅與黑》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心理描寫,尤其是于連的兩段情史。于連和瑞那夫人是初嘗愛情,他們從最初的好感到愛慕到眷戀、到懊悔、懷疑和思念,兩個人的心理活動都描寫的非常牽動人心,哦,這就是戀愛中的癡傻狀态。于連和瑪蒂爾特小姐的情愛,則把貴族女子的傲慢、沖動、反複無常表現的淋漓盡緻,而于連在引發瑪蒂爾特妒意時的艱難忍耐,内心煎熬也刻畫的入木三分。抛開小說批判現實主義思想、抛開獨特的叙事風格、抛開象征手法的運用,以及人物行為動作的細膩刻畫,單就心理描寫的厲害就徹底被司湯達征服了!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