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60 《被讨厭的勇氣》讀完後受益終生的書

      最近讀了一本書,《被讨厭的勇氣》,講的主要是關于阿德勒的心理學的一本書。不同于弗洛伊德的原因論,阿德勒的目的論則是講一切歸咎于個人的選擇。我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就深深的被吸引了。也可能是我和文中的青年一樣,正好處于質疑這個社會的成長階段,所以這裡面的很多問題都正好解答了我的困惑。我把我看完後在腦子裡留存并消化後的一些東西寫出來做個簡單的總結吧,希望會對你也有所啟發。當然,如果有時間,我還是跟推薦你自己去看一下這本書。

        本書圍繞着青年和哲人的問答開始的,青年的主要問題是:當我們成年以後,看到了更多這個世界的陰暗面,所以喪失了活在這個世界的勇氣,應該怎麼辦?哲人:世界其實很簡單,你所看到的世界就是你内心的反饋,你簡單,那麼世界也跟着簡單了起來。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世界在你眼中是什麼樣的是基于你自己的選擇的。就像是近視眼的人帶了眼鏡以後世界突然變清晰了一樣。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參照物,成為别人的樣子。但我們應該知道,我不是他,我是獨一無二的我。重要的不是關注被給予的東西,而是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你的過去是已經客觀存在的,你沒有辦法改變,但是對過去賦予怎樣的意義卻是你現在能夠決定的。所以歸根到底,你的不幸是你自己選擇的。每個人都會基于利己的觀點來思考問題并做出行動,就像希特勒也覺得自己像在拯救地球一樣。你渴望改變,但是你缺乏改變的決心,因為不變你可以用既定的方式走下去,而改變是一件特别需要勇氣的事情。如何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從摒棄現在的生活方式開始。

      人的一切煩惱皆來自于人際關系。然而,人是不可能作為一個個體存活在世界上的,所以我們沒有辦法逃避人際關系這個課題。人際關系始于課題分離,終于共同體的歸屬感。

        課題分離的主要含義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我們不能幹涉别人的課題,同時也不能讓他人幹涉你的課題。判斷是誰的課題的方法很簡單,看選擇的後果由誰來承擔。其中最常見的一個問題就是:别人喜不喜歡你,是别人的課題而非你的課題,所以你不需要通過犧牲自己的自由,追求别人所謂的認同。

        而共同體的含義則是我們與這個世界其它人、自然等與我們存在聯系的事物之間形成的一種組織。我們如果想在共同體中愉快的生存,就要努力的為共同體的其它成員創造價值,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總要求别人為我做什麼。同時,與共同體成員發生矛盾時,我們不應該拘泥于小的共同體,應該走出來,站到更大的共同體中來看待這段關系。

        如何從課題分離走向共同體感覺,我們不應該進行表揚和懲罰,這樣做的後果則是在沒有表揚時,則喪失了行動的動力。同時,表揚是建立在我縱向關系的基礎上,其主要目的是操控,而非平等的橫向關系。正确的做法是:對他人的行動表示鼓勵,非表揚,讓其感覺到其行動的價值。人都是因為自己具有存在的價值而獲得直面困難的勇氣。但這也并不意味着沒有行動上的舉措就代表着這個人的存在沒有價值。因為有些人,像我們的父母一樣,安安全全的存活于這個世上便就是其最大的價值。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