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新讀第22章-2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老子最後還要強調一下“曲則全”,說這句古話有大智慧在裡頭,所以我們還得挖一挖。

...

圖片來自象形字典網

“曲”字的造型就是把一根竹子搞彎。為什麼要搞彎?搞彎才好用啊。沒搞彎的竹子是自然的竹子,搞彎的竹子是生活的竹子,所以“曲”字可以借指生活和實踐。

不是我瞎編哈,我是有根據的。

《禮記》開篇是《曲禮第一》,記載了生活中諸多瑣碎的禮儀規範,并解釋了這麼規範的原因。為什麼叫曲禮?鄭玄注雲:曲猶事也。生活就是雞毛蒜皮的集合,生命就是一曲歡歌,有高低起伏、新敝窪盈、喜怒哀樂,然而雜亂變化中有主題。“抱一”就是覺知并守住你的樂曲的主題。

你的主題是什麼呢?你活成了一首什麼樣的作品?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的展開過程就是一個細節越來越豐富的“曲”化過程,所謂“雲行雨施,品物流行”。想象宇宙從一個奇點展開為大千世界的景象。所以《易經·系辭上》說,“曲成萬物而不遺”。

...

宇宙大爆炸示意圖(圖片來源于網絡)

“全”是什麼意思?“全”就是wholeness,whole person,合一。我們都想要“全”的境界:真我,開悟,明心見性,逍遙遊,天人合一,成佛。各種偉大,各種超越。

曲則全,不是另有一個偉大的世界,要進到那個世界才能偉大。偉大就在此時此地。

曲則全,不是在冥想中開悟,也不是在寺廟裡成佛。開悟成佛就在火熱的生活中。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講一個小故事,有一個人非常仰慕虛雲老和尚,渴求一見。見面的那天,發現老和尚從廁所裡走了出來,頓感失望,虛雲老和尚也要上廁所啊!

大俠倒是從不上廁所,可那是在武俠小說中。

我們活成的這個作品,一定是經由生活之手創作的,一定是生活的刀雕刻的,生活就是曲,每天發生的瑣碎的小事情就是刀。

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說:不要去祈求生命給你一個宏大的、抽象的、指導性的生命意義。生命給我們提出了問題,每件事情中蘊含的意義是什麼?如何關聯成一個宏大的意義。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在每一件細小的生活瑣事中去回答。

馮友蘭說:賦予各種他正在做的事情以各種意義,各種意義構成的整體,就構成了他的人生境界。

不是我們遇到的事情塑造了我們,而是我們在事情上賦予的意義塑造了我們。

有青年問特蕾莎修女,您是怎麼做到這樣偉大的事業的?特蕾莎修女沉默了一下,說:there is no great things, only do small things great. 

不是我們做的事情讓我們偉大,而是怎麼做事情讓我們偉大。

好好過日子,就是修行。

如何是好好過?大自然已經為我們具足了一切條件,本自具足,本來豐盛不匮乏:陽光足夠所有的生命照耀,空氣足夠所有的生命呼吸,美景足夠所有人欣賞,時間對每個人都公平。現代社會,溫飽不是問題,正是我們綻放自我的時候。我有沒有好好過日子?還是把生命浪費在焦慮裡,猜疑裡,指責裡,争鬥裡。創造一些匮乏的枷鎖來套住自己,比如正确,比如真相,比如輸赢,比如利益。利益也是人們創造出來的概念。小人争利益,君子争意見。

看清了資源本是豐盛的,生命本是具足的,還争個啥?夫唯不争,天下莫能與之争。你不争了,一個巴掌拍不響,跟一個不争的人還怎麼争。

仁者無敵,因為仁者與萬物同體,“敵”這個概念已經消失了。

匮乏心态和富足心态的本質不是物質的匮乏或富足,而是選擇的匮乏或富足。匮乏心态就是我沒得選,富足心态就是我總有衆多選項。

因為有得選,所以才幸福。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道不是虛言,而是虛言指向的那個,所以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執着于虛言(自由、民主、平等、博愛,乃至生死涅槃,皆是虛言),所以若存若亡。下士連虛言都不信(虛言是入道之門),所以大笑之,然後繼續自己随波逐流的物化的生活。

有位禅師說過,人有兩種毛病:一是騎驢覓驢;二是騎上驢不肯下。

騎驢覓驢的迷失了自己。騎上驢不肯下的自以為開悟了,卻不肯回到紅塵中曆煉。

道在恒常日用中,離開了生活這片土壤,所謂的開悟或超越很快就會枯萎。

誠全而歸之。

又冒出來一個“誠”字。

《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其次緻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唯有至誠方能盡性,盡性就是全(wholeness,whole person,合一)。如何做到呢?其次緻曲,因為曲能有誠。

緻曲就是回歸生活。擔水劈材無非妙道,行住坐卧皆在道場。

曲是意義的開端,未曲之前是自然人,曲以後是社會人。意義從此開始,追問從此開始,為什麼要曲之?為什麼曲成這樣子?誰在曲之?

追問則通向“全”的發現。全是理,曲是事,理事無礙。

曲能有誠,誠則全,全而歸,歸到哪裡去?歸于道。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

誠全而歸之,豈非大明咒,大神咒,無上咒,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