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100+育兒書,強烈推薦這本解決所有育兒焦慮的《家庭的覺醒》!

如果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點擊上面的“關注”,為你解決情感/育兒/寫作副業難題


作者:Gloria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


全職帶娃這些年,始終很焦慮,一直很迷茫。


我明明為孩子付出了所有時間和精力,但為什麼孩子就是不按我們希望的長呢?每天費盡心思給孩子做各種營養全面的輔食,結果孩子吃了一口就放棄;按照自主如廁要求訓練孩子上廁所,神獸卻總能準确的從衛生間出來尿在沙發。


更不要說刷個牙就要折騰半天,洗個澡一個晚上就過去了這些日複一日的糟心事。


養娃這些年,我似乎把我人生中所有的負面情緒都積攢起來了,變成一個動不動就暴躁憤怒的媽媽,總氣自己以前沒有好好養孩子,又焦慮現在還是沒養好,對未來則更是擔心。


一度,我覺得自己廢了,孩子廢了,家庭廢了。


直到看到《家庭的覺醒》,才深刻意識到:


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家長的問題;

你以為是孩子做錯事讓你生氣,其實是你自己的童年經曆在呼叫求助;

每個帶娃的奔潰瞬間,其實都是你治愈童年傷痕的好機會。


《家庭的覺醒》作者是沙法麗薩巴瑞,女性,出生于印度,她自己的人生經曆其實就是一部家庭覺醒的故事,父母排除萬難把她送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但内心深處的文化趨勢一度也讓她覺得自己該回印度結婚生子。


但覺醒的她向父母表達了自己要活出新的自我的決心,慶幸的是,她的覺醒的父母也尊重了她的選擇,如今,她在紐約生活,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出版了很多暢銷書籍,包括《父母的覺醒》,《父母的覺醒2》。


令人驚歎的是,她的書籍不像一般的翻譯書籍難懂拗口,相反,她書籍中的育兒例子總是能讓人感同身受,她說的每個心理觀點也總能走進内心,讓人心領神會。


而這本《家庭的覺醒》,強調的是,每個家庭都需要覺醒,為人父母要意識到:


一,好教育不是父母為重,也不是孩子為主,而是一家人都很重要,大家共同進步;


二,父母需要覺醒到很多教育其實并不是為了孩子好,而隻是在表達我們内心的恐懼;


三,孩子不需要我們帶領他們覺醒,因為他們本來就是覺醒的。



01

父母暴怒

其實并不是因為孩子惹我們生氣


為人父母真的很容易生氣,簡直随時可以列下一條超長的清單:


“當我兒子早上明明醒了卻死活賴在床上,我會很氣憤。”

“當我兒子刷個牙都磨磨蹭蹭,我真的會氣炸。”

“當我女兒不打掃自己弄髒的地方,我就會發怒。”

“當我我看到女兒到哪裡都無法融入的時候,我感到很擔心。”


大多時候,我們會認為是孩子的問題。

都怪孩子不聽話,我們怎麼教他就是不往心裡去。

但其實,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在作者看來,對于孩子,她是這樣認為的:“我們的孩子都隻不過是在做他們自己,他們并沒有興趣來惹我們生氣。”


而對于我們為什麼會生氣,作者認為,是因為孩子的某個行為觸動了我們的反應觸發點:“我們的反應觸發點一直在我們身上,根植于我們過去受過的傷害以及幼年時期的痛苦當中,孩子的行為,不過是一陣風,把我們内心那些情緒的餘燼煽成了火焰。”


為了更好理解,我們來舉個例子。


書中提到一對母女,蓮娜很容易被16歲的女兒激怒:“我很生氣,因為她太無理了,我就是不喜歡她說話的語氣。”


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我們很理解蓮娜的憤怒,我們總是教育孩子要禮貌要尊重:“媽媽,請給我一杯水。”但孩子總是很容易大呼小叫:“給我水。”


蓮娜表示:“每次她命令我為她做事,卻不表現感激之情時,我就感覺她把我當傭人。”


很顯然,很多孩子都是這樣沒禮貌,但并不是每個父母都會因為這個事情生氣,為什麼蓮娜會這麼容易被這個事情激怒呢,在作者的引導下,蓮娜挖掘出了她的反應觸發點,因為她在一個控制欲很強的媽媽身邊長大,所以蓮娜對任何形式的控制和霸道都會很反感,一遇到就會立刻反擊。


當女兒說話帶有類似的語氣時,蓮娜内心的“傭人”就會啟動,并且展開反擊,但事實上,女兒并沒有把媽媽當傭人使用的意思,知識單純表達内心的感受和需求。


可見,更多時候,父母之所以生氣,表面上看,是因為孩子惹怒我們。

但事實上,是因為孩子的表現啟動了我們的反應觸發點,讓我們凸顯出幼年時的傷痕。


我們現在的家庭中,也會相應出現這幾類父母:


三流家長:是孩子做錯事惹我生氣

二流家長:是我太累了所以覺得孩子煩

一流家長:尋找自己暴怒的原因,深挖自己的内心需求


很顯然,本書的重點就在于讓家庭覺醒,讓我們意識到:


孩子天性做自己,沒興趣惹怒我們;

我們之所以生氣,其實是對自己的童年傷痕做反應;

所以我們需要覺醒,意識到每次生氣,其實都是看見自己内心并改正的好機會。



02

父母所有的憤怒焦慮

其實都來源于恐懼


了解了容易被“孩子氣”的原因之後,作者指出:“其實,這一切都來自于恐懼。”


一開始,我們不容易看出恐懼就是我們反應的驅動力,因為恐懼太善于僞裝,它有很多副面具,例如憤怒,沮喪,虛僞,控制和悲傷。但事實上,就是因為恐懼,甚至就是因為我們想保護好孩子,反而導緻我們對孩子大喊大叫,甚至大打出手。


比如說,當孩子不認真,總是考試不及格時。

我們的反應是:很生氣,開始懲罰。

但事實上,我們内心深處的恐懼是:


“完蛋,我的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

“我的孩子既不會獲得成功,也不會快樂。”

“我的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會坍塌。”

“我的孩子會落後于人,将來也不會有什麼成就。”


表現形式是生氣;内涵是因為我們恐懼。


意識到是我們内心深處的恐懼在作祟之後,我們該怎麼控制恐懼呢?


當然,很多父母會認為,既然發現了我們容易憤怒的原因,那麼我們該怎麼挖出童年的傷痕,挖出内心深處的恐懼,然後把這些問題都解決掉呢。


我們都以為需要一系列的心理建議來處理。


但事實上,作者提供的訣竅很簡單:那就是,察覺和覺醒。


去感受我們生氣背後的恐懼,找到你恐懼的點,然後承認它,越早承認恐懼,并拿出勇氣來面對恐懼,它才越可能自然消退,我們越是逃避,否認,它的危害隻會越來越嚴重。


比如說,孩子不聽話非要喝碳酸飲料時,以往我們會選擇生氣制止甚至懲罰。


但現在,我們可以承認:我很害怕你喝多了傷身體長不高;我更怕你現在不聽我的話以後也不會聽我的話,長成壞孩子,所以,我們不要喝。


但我們開始坦然面對自己的恐懼時,也會放棄生氣懲罰的方式,而溫柔而堅定的給孩子的建議,反而會讓孩子更容易接納。



03

覺醒的教養技巧

是父母子女一起成長


在我們父母的那個年代,大家總是認為,父母總是權威的,不管對錯,孩子必須聽從;到我們現在這個年代,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慢慢的,大家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凡事都替孩子考慮,反而弄得父母無所适從。


但事實上,最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是我們及時覺醒,和孩子一起成長。


《家庭的覺醒》介紹了9個新的教養技巧,因為篇幅有限,特别為大家介紹其中一個,我個人認為最有效的教養技巧——從評判到共情。


書中有一個例子,是我們很多父母經常都會遇到的育兒問題。


家長們去參觀孩子的馬術比賽,要上賽道時,一個孩子突然哭泣,死活不願意上馬。作為父母當然很氣,畢竟花了那麼多錢培養孩子,比賽的關鍵時刻卻放棄。


媽媽的處理方式和我們很類似,給孩子甜頭:“你先參加比賽,周末我帶你去水上樂園,或者去買你最喜歡的玩具。”


孩子不為所動。


于是,爸爸開始發脾氣:“參加這個比賽我們花了好幾千塊,是你求我來的,現在你要麼上馬,要麼以後再也不要騎馬。”


結果,孩子哭得更厲害。


最後,憤怒的父母拉着不知所措的孩子離開:“你讓我覺得很丢臉,我們現在就回去,以後再也不回來了。”


重點是,那一家人離開後,其他同學都很難過:“父母怎麼能那樣對她呢,為什麼不能讓她留下來,就看我們比賽嘛,不比賽有什麼大不了。”


換句話說,對孩子來講,他們需要共情。

需要父母理解她不敢參加比賽的害怕。


共情,是現在很多教育專家推崇的教育方法。但很多父母在執行的時候,都會有種困惑,那就是我們很難把握到那個度,很難在共情的過程中,無條件的接納孩子的所有問題。


而書中分享的方法很接地氣。


作者認為:“我們把感受請進來,例如,建議孩子把他們的感受畫下來。并且說一個故事,分享你童年時面對各種感受的故事,然後,為了給孩子寬心解愁,向他們解釋這樣的感受是正常的,自然的,這樣,孩子學到了面對恐懼,不是要投降或者逃跑,而是要接受它的本來面目,要忍受它,接着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找到應對的辦法。”


例如,八歲的愛麗絲害怕坐電梯。


媽媽總是共情:‘我太能理解她了,我小時候也對很多事情害怕。”


事實上,這并不是孩子需要的共情,也不是父母該給的共情。

而是共謀:“我以前也害怕坐電梯,我們一起走樓梯吧。”


很顯然,孩子會越來越害怕,因為她得到了父母對她害怕的支持。


真正的共情應該是:

“我理解電梯看起來很恐怖,我會陪伴你,幫你面對這個困難,我們會共同面對。”


幫助愛麗絲克服恐懼,媽媽可以采取很多方法,例如在家設計一個玩耍場景,讓女兒把恐懼畫出來,假裝乘坐電梯;總之,媽媽需要既不催促或控制女兒,也不是在絕望中放棄。


這也是共情最難的地方,不隻是接納孩子當下的情緒,更重要的是理解孩子背後的恐懼,以及需要花很長一段時間來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當然,這隻是書中一個教養技巧,還有其他很多很接地氣的教養技巧,需要大家自己去學習了解,但這本書的意義并不隻在于教我們依葫蘆畫瓢的教養。


更有意義的一點在于,本書啟發我們覺醒,覺察到我們自己的内心,從而做到我們越覺醒,離孩子的心就越近,也越能給孩子溫柔而有力量的教養。


最後,想把書中的一首詩送給大家,這真的是一首讓心變柔軟的詩歌。


天賜


希望你有幸有一個這樣的孩子——

他與你對着幹,

從而你可以學習如何放手;

他不聽話,從而你可以學會聆聽;

他有拖延症,

從而你可以學會欣賞靜止時的美;

他老忘事,

從而你可以學習擺脫對于事物的依戀;

他過度敏感,

從而你可以學會理智;

他總是心不在焉,

從而你可以學會專注;

他敢于反抗,

從而你可以學會打破常規思維;

他感到害怕,

從而你可以學會相信宇宙的力量。

希望你有幸有一個這樣的孩子——

他使你學會,

這一切不是關于孩子,而是關于你自己。





今日話題:


你經常控制不住對孩子發脾氣嗎?

你是太累了還是孩子真的惹人生氣?

還是和你内心的恐懼有關?


歡迎留言讨論!



【原創文章,盜版必究,作者Gloria,千萬爆文作者,曾為國企高管,現為全職媽媽,多平台簽約作者,歡迎關注@Gloria聊情感,點個贊再走吧!】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