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為失敗寫的一本曆史

前文說到了,李贽的思考和想法,獨立自主,但實際上他并不注重實踐,依然是個理論家,因為沒有他參加民間活動或者科技創新的記錄。

思想家

他的想法始終是在文官内部流轉。他欣賞有成就的女性,但仍然會為守節贊賞。 也就是他本身就有矛盾。

他攻擊虛僞的倫理道德,拒絕以傳統的曆史觀,作為自己的曆史觀,有他自己的獨特之處。

政府的施政方針和個人言行,全憑道德指導。但它的标準又太僵化,太保守,和實際的社會生産生活不适應。

其實我也是保守主義,特征就是現實,不相信别人描繪的那些美好前景。會自己推着事情一點點的往前走。

那個時代把四書五經作為法律的評判标準,沒有一個合理的“立法”空間,其實這也沒什麼,關鍵是怕它僵固。

在這種情況下,就限制了創造。因為大家都是言行不一緻的。離職對于這種狀況有一句話說:其流弊至于今日,陽為道學,陰為富貴。

看到這樣抱怨的李贽,對現實的不滿,我又想到前兩年的我,尤其是在聽到《好幾年》這首歌的時候。

...

有好幾年,好幾年,好幾年,我每天在抱怨我沒錢,我沒錢,我沒錢,恨老天不開眼,不開眼,不開眼,為什麼好的事都和我無關…

表達

我覺得這種事絕對不會發生在戚繼光跟張居正身上。因為他們不光會抱怨,還會努力改變現實,改變自己所處的環境。

當然其實張居正,在政治上也沒有找到什麼出路。他說不在意自己的生前身後名,願意在其中找條出路。

讀書人相信性善,首先要摒棄自己個人的私欲,不強調個人利益。封疆大吏也不能強調本區域、本部門的利益。沿海官員也不能強調海潤的利益,發展海貿,哪怕是海量的資源和錢。

信條在僵化,失去它的作用,法律也沒有辦法填補這種空缺。他們同樣追求自由,有志于創新和改革。社會不允許他再創造一個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學派。

他能做的好像隻能在形而上學中,找到一些安慰。當然不得不承認,李贽還是很有預見性的,他說,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

當然後一句是我加的,這個朝代是文極,接下來需要質來一統天下。我們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其中文和質是完全相反的。

我對質的理解大概是,本質,武力、欲望的意思。這個時候,努爾哈赤正在帶領着他的兒子們一步步打天下,短短兩年時間,就征服了這個偌大的王朝。

...

殺身之禍

還有一點,他尊重女性。會把身邊的一個女性,當做觀音來描寫。跟身邊的文官家眷,來往頻繁。

首先就遇到了一場四大皆空。什麼意思呢?是他們之間産生了愛情嗎?不确定,但應該是産生了暧昧。

這為當地的地方官所不容,于是他們雇傭打手和流氓,把李贽住的這個佛院燒了。李贽用他的人脈和資源,想活下來。

活下來目的達成,但是他必須離開這裡四年時間。他遊曆了很多地方,有挺多收獲的,這在他的作品裡可以看到。

這件事情還有後續,給他招來了殺身之禍。也有他自己的原因,他把跟這些女士之間的故事,寫成了書,流傳天下。這為那些“正人君子們”所不能容忍。

他遇到了彈劾,而明朝有個習慣,就是把可能的後果當做現實的罪行來判斷。于是他被判有罪,拿入錦衣衛诏獄。

他已經70多了,趁着周圍人給他剃頭時,拿刀自刎。但并沒有成功,痛苦了兩天之後,才死去。

那個時候的國家,依靠了一些簡單而不固定的标準行事(儒家的仁)。一定會受到很多限制,但善良并不能代替發展。

...

表面上這個帝國,富有四海,歌舞升平,但實際上已經走到了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勵精圖治,還是安于享樂,首輔積極行動或者是折中調濟。

将領創造還是苟且,文官廉潔還是貪污,思想家進步還是保守,最後的結果,通通沒用。無非是身敗,或是名裂,或是身敗名裂。

其實這本書,總結了一個朝代所有的失敗。一個大悲劇,但是能寫出來,本身就限制了它的影響力。因為知道了它的名字,就知道怎麼控制它。

日本有個陰陽學家叫安倍晴明,曾經說:名字是最短的咒。咒就是束縛,你知道它的情況就是一種束縛,束縛自己不再犯那樣的錯誤。

謝謝你的欣賞,期待在留言區看到你的樣子。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