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中國曆代政治得失》引發的“政治”之思

讀完《中國曆代政治得失》,回過頭來重新思考,首先就被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砸暈:什麼是“政治”?

這其實是一個困擾我許久的問題,也是天天困擾我的問題。政治是各類新聞媒體的高頻詞,政治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政治無處不在,政治又神秘莫測。曾一度,我甚至覺得“政治”是最為抽象難懂的兩個字。

書中,錢穆先生一一介紹了漢、唐、宋、明、清等5個朝代的治理結構、人事及人才選拔、稅賦和兵役等制度,被錢穆先生帶着一口氣走過了五個朝代,很是過瘾。顯然,錢先生在書中說的“政治”,與我們現在經常讨論的“政治”含義不同。書中所謂“政治”得失,基本上等同于“制度”得失。

政治即制度,也算是一家之言,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的看法。在很多時候,這種簡單的等同,可以帶來直觀感受,便于理解。我想,錢先生也是為了将問題簡單化,才做這種簡單處理的吧。

我不是說文解字的專家學者,因此,在這裡隻能算妄加揣測。政治,到底是什麼呢?政治的古今含義有什麼不同?我想,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以及從不同學科角度,不同的學者對政治的論述不相同。而且政治内涵的本身也在不斷的變化,對政治的闡釋也充滿了争議,始終沒有一個确切公認的定義。

這是度娘的說法。看來不是我不上進好學,這本身的确是一個難懂的詞。曆史的發展,時間的長河,與權利地位權威的緊密相關,賦予了這個詞無比深厚的内涵和極為豐富的内容。

在西方,最早的出處是《荷馬史詩》,“政治”的最初含義竟然是城堡或衛城。之後,逐漸衍生成為“城邦公民參與統治、管理、鬥争等各種公共生活行為的總和”,又衍生成為“國家權力”。

在我國,先古時期也使用過“政治”一詞。《尚書·畢命》有“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周禮·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古代的“政”和“治”經常是分開用的,代表不同的含義。政”指國家的權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指管理和教化人民,也指實現安定的狀态等。這與西方的“政治”含義不完全相同。

當英文的“Politics”傳入中國時,孫中山使用“政治”來對譯,他認為“政就是衆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衆人之事,即是政治”。他的這一說法在當時的中國非常具有影響力。

另外,也有一些解釋,會不時地運用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場合。比如,孔子和柏拉圖把政治歸結為倫理道德,認為政治的最高目的是為了使人和社會達到最高的道德境界。再比如,韓非子把政治視為“權術”、“統治術”,認為政治是為争奪權力和施展謀略和玩弄權術的活動;也有人把政治解釋為政府制定和執行政策,是一種實現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活動。

這些解釋,能涵蓋日常生活中不斷湧現的“政治”嗎,答案顯然也是不能的。現代賦予“政治”二字更為創新而豐富的含義。馬克思提出,政治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築,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以政治權利為核心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總和。“政治”,從至高無上的皇權統治,逐步變成輔助經濟建設的總體保障。政治,又似乎從衆人之事國家之事的管理治理,變成了更為抽象意義的理想信念。

随着時間推移,我相信“政治”二字的含義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複雜。也許用抽象解釋抽象,并不能讓人真正搞懂。也許,我們會繼續搞不清楚它的真正含義。但是,這也并不妨礙我們頻繁地聽到它、使用它,也不妨礙我們繼續研究它,豐富它。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