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河》:走過多少年,童年都是一個人無法跨離的家園

從心理上來講,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在内心最深處和童年的告别。

著名散文家、詩人趙麗宏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之所以選擇涉足《童年河》,或許就是因為如此吧?

...

童年河,流淌着淡淡的憂傷

《童年河》開篇和結尾都是寫的離别,一次是小别,一次是永别,兩次離别都讓童年的雪弟萬般不舍,而兩次離别卻又帶給了雪弟巨大的成長。

...

離别是成長需要背負的沉重,如同《童年河》中的雪弟,3歲被父母送到鄉下被親婆(奶奶)照料,快到上學的年齡被父母接回——雪弟要和親婆分開。小說的最後,親婆站在門口送他上學的身影定格在了雪弟二年級的記憶之中。

無破繭,便沒有蛻變。從這一角度而言,每一次成長中都會打包着淡淡憂傷的味道。

...

每次離别帶來的悲痛,既讓雪弟傷心至極,同時卻又将他推向了更大的成長。

誠如一條大河,每個人都容身其中,誰都無法将它止住或逆流。

...

童年河,流動的力量源于愛

一個孩子從無憂無慮到長大成人,需要學會面對各種挫折、分離和種種無奈,又是什麼原因會讓童年茁壯成長呢?

雖然《童年河》剛一出版,就榮獲第五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圖書提名獎、入選《人民日報》100本适合孩子閱讀的精品書第一名等一系列獎項和各種少兒讀物推薦榜,但是這本書其實并不隻是适合孩子去讀,值得每個年齡段的人看向童年,或汲取溫暖,或獲取成長的動力。

...

雪弟跟随親婆的童年過得無憂無慮,崇明島像一個天然遊樂園,鳥語花香,各種動物,最重要的是,雪弟的童年裡滿滿的都是親婆的愛——追随的眼神,對雪弟的支持和鼓勵,對他成長的細心呵護……

當雪弟回到父母身邊的時候,這些愛就像長了腿的思念,從上海的蝸居瞬息跑到崇明島,跳回親婆用愛織就的溫暖而柔軟的童年記憶。

和現在許多為家庭忙碌的年輕媽媽一樣,雪弟的姆媽(上海人對媽媽的稱呼)愛雪弟,卻總是被期待、要求變得強硬,這讓雪弟總難融入到父母的小家。

...

細心的爸爸接來親婆,有了親婆的從中調節,雪弟日漸打開了自己的心,看到了更多的愛,更有勇氣面對成長的挫敗。

感受到愛、看到愛,童年的河才會更加勇往無前地奔流。

...

童年河,告别也是擁抱

童年,是一個人一生都無法離開的精神家園。

奧地利著名精神學家阿德勒曾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這句話引發大衆共鳴,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引用。

這正是因為童年是每個人成長的根基,有的人童年植根沃土,所以内心枝繁葉茂,富足而自信;有的人童年植根貧瘠,内心匮乏、終其一生都在追尋着安全感和幸福感。

...

所謂的成長,說白了其實并沒有什麼花架子,無非就是以身高年齡的增加為基礎,更重要的就是讓自己不斷獲得精神上的蛻變,不斷地和“幼稚”“年少無知”“少不更事”等告别,更好地明白自己是誰,學會尊重自己和他人,成為内心想要成為的自己。

無論貧瘠的童年還是富足的童年,一個人的成長無疑都要不斷與之告别。

要麼超越痛苦,如同美國曆史學家、作家塔拉·維斯特弗在她的自傳體小說《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描述的那樣,17歲之前幾未踏出過大山,沒有上過學,從小被固執而專制的父親當做小工一樣帶大,再加上有暴力傾向的二哥。

灰頭土臉,身上和心靈都傷痕累累,内心充滿了恐懼,她的童年一片陰霾。

在她成長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童年所受的苦難不是她的錯,她逐漸與童年的苦難告别,通過不斷學習,尋得自信,讓自己的人生閃亮。

...

要麼如雪弟一樣,雖然家庭并不富裕,卻有愛自己的親婆、爸爸和姆媽。

他的成長是慢慢告别了童年的無憂無慮,看到世界的善惡并存、看到更大世界的同時,接納或者忽視身邊人的狹隘。

看到自己需要克服的窘迫,比如小學了還會尿床;明白自己需要面對的錯誤,比如聽了市井怨言,用西瓜皮去砸一個看似邋遢癫狂的流浪老太,最後在親婆的陪同下,去向人家道歉;接受友誼溫馨的同時,還要承受分離的無奈和思念;面對生老病死時,學會把愛留在心裡,不再隻期待親人的翼蔽。

...

我們每個人都經曆過童年,也在告别童年——不幸的童年需要告别,幸福的童年同樣需要告别,隻是成長更需要擁抱,不幸的童年,需要自己強大内心,擁抱童年的自己;幸福的童年,同樣需要告别,然後擁抱着童年的幸福面對人生。

這本書兒子三天内讀了兩遍,我推薦給了老公,并打算開始讀給4歲的女兒聽,我把對這本書的閱讀,當做回憶童年,溝通親子關系的橋。

讀《童年河》,總是能在幸福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找到自己期望的樣子,并學着擁抱過往中的自己。

當雪弟最後感覺離親婆最近的時候,回頭看到了父母關切的目光。

——————————

我是晨光微曉,學英語、愛繪本、專注育兒心理、育兒經驗分享的倆娃媽,歡迎關注交流。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