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讓自己作出理性的決策?

如何才能讓自己作出理性的決策?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專家,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爾曼(Daniel Kahneman),在他的暢銷書《思考,快與慢》中提到:

人類有兩個認知系統

系統1是大腦的自動反應模式,或者稱之為“快思考”。它依賴直覺,反應迅速,幾乎不需要我們作任何努力就能完成任務。長期的進化和發展,讓我們非常依賴系統1,它能幫助我們快速作出決策,節省時間,躲避危險,是我們賴以生存的主要認知系統

系統2是大腦的理性思考模式,稱之為叫“慢思考”。當系統1不能立馬作出決定時,系統2才被激活,所以系統2很懶惰,它工作起來需要我們花費很多時間來集中注意力。我們寫一篇文章,理解一個概念,動用的就是這個系統。

系統1是全天24小時在線,且無法關閉的。這就決定了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總是系統1 先出面,如果實在不能解決再啟動系統2。這種配合模式相當高效,尤其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能保護我們的大腦不要因為信息過載而死機

但我們發現,盡管系統1 的“快思考”能幫助節省很多時間,有時候卻也讓我們産生偏見和錯覺,從而導緻很多的錯誤。系統2的“慢思考”雖然會耗費很多精力,但通過它作出的決策往往是理性而有質量的

我們都希望規避出錯,作者也在書中教了大家兩個簡單的步驟:

第一,在快思考容易産生認知偏見和錯覺的時候,保持警惕

第二,放慢決策速度并切換到慢思考

這步驟簡單到,就像告訴說把大象放進冰箱隻要三步:

第一步打開冰箱

第二步放入大象

第三步關上冰箱


我們都知道,人類的通病就是容易産生認知偏見和錯覺。作者也花了很多筆墨來告訴我們該怎麼識别和保持警惕。但因為購買原書比較貴,而且讀書也特别浪費時間,所以我總結了三個比較實操的技巧,幫助大家作出理性的決策

第一個技巧,學會區分事實觀點

我們舉個例子,你出門前問老婆,今天天氣怎麼樣?

老婆說:“外邊有點涼!”

“有點涼”就是一種主觀判斷,因為每個人對溫度的感知不同,她說的“有點涼”在你看來可能就是熱得不行。這些表達個人看法,判斷,态度的話語,就是觀點

那麼事實的表達方式是什麼呢?

比如你老婆回複說:“今天晴轉多雲,西南風2-3級,最高氣溫25攝氏度,最低氣溫11攝氏度,洗曬指數1級,較易洗曬。”

你一聽,立馬就明白了。因為這個不僅能客觀地讓你了解到今天的天氣情況,還可以讓你看到老婆的優點,迅速幫她整理簡曆,投電視台去播天氣預報

所以事實就是可以被驗證的客觀狀态,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一樣的

如果遇到了顯而易見的事實或者觀點,這很容易區分。但要命的是我們經常會遇到那些待驗證的事實,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看到一個信息或者聽到一句話,沒法立馬判斷他的真假,而且還特别容易受它影響,得出自己的推論

比如有天你問下屬,這個客戶跟進得怎麼樣了?他跟你說:“這個客戶,我都跟他電話好多次了,每次沒聊2分鐘他就把我電話給挂了。”你發現,他講完這句話就不講了,他也沒告訴這個客戶怎麼樣,然後讓你來猜。

這個就是待驗證的事實,它很容易被僞裝成事實的樣子,來對你施加影響。而你在當時又沒法去驗證他說得到底對不對,如果你立馬就根據這個信息判斷出來這個客戶不值得跟進,你就被下屬影響了,所以這個時候一定要小心

有經驗的管理者,在面對待驗證的事實時,不會立馬下判斷,反而會表現出對事實真相的興趣。比如這個例子,他們除了會在事後自己打電話給客戶,驗證下屬講的話是否正确以外。他們也會當場通過問下屬一些事實層面的問題,來幫助了解更多信息。比如他們會問下屬,你這個星期跟客戶打了幾次電話?都聊了什麼内容呢?每次客戶挂你電話又都是什麼原因呢?當掌握了更多的事實情況,才更有利于他們作出正确的決策

這類待驗證的事實,還常見于網絡的輿論新聞,現在随便一搜都是翻轉打臉的熱點。很多“杠精”就經常單憑一條片面信息開始跟人擡杠,引一群人跟着附和。突然有人說要出來辟謠,大家一看他的内容,又覺得确實有道理,然後跟着往另一邊倒。再後來又有人出來說不對啊,事情是這個樣子的,一批人又開始來回倒騰對罵

是袁隆平教授讓你們吃得太飽了嗎?

待驗證的事實還會導緻結果偏見,因果關系錯覺等。比如我們都覺得貓從高處摔下來不會死,寵物醫院也有很多數據證明了這一點。但事實是,寵物醫院的這些數據都是那些從高處落下來沒有死,然後被送去的貓所提供的。換言之,那些摔死的貓,壓根就不在統計範圍内。所以“貓從高處摔下來不會死“這個觀點是存疑或者不夠嚴謹的。(請你作判斷時,也思考一下我這段話有沒有對你施加影響)

學會區分事實和觀點,警惕待驗證的事實,是慢思考的第一個技巧


慢思考的第二個技巧,是要小心推論階梯

我們先想象一個場景

有天早上,你發現一個跟你關系不錯的同事,看上去怎麼沒精打采的?你想起來好像昨天開會他被領導訓了一頓,一定是因為這個導緻了他不開心。你得去安慰一下人家啊,就給人家發信息說,兄弟,别太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了,誰沒犯過錯呢!沒想到人家根本不知道你在說啥。聊了才發現,原來是他們家裡老人,昨晚上突發腦梗住院,他自己陪了一晚上沒睡覺,就直接來上班了。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去推理别人,也常常被别人推理

哈佛大學院名譽教授克裡斯.阿吉裡斯(Chris Argyris)就曾用“推論的階梯”來描述這個心智模型的運作過程,他認為這個階梯有七個階段,分别是“觀察信息“、“選擇數據”、“賦予意義”、“歸納假設”、“得出結論”、“調整看法”、“作出行動”

人們通常能夠意識到的隻有階梯底部的“觀察信息”和頂部的“作出行動”,中間的推論過程會非常快速地跳過去。這個就是系統1快思考的過程。

并且在“觀察信息”的階段,我們也習慣選擇那些符合自己利益的信息,并賦予其意義,所以即使是面對的是同一個信息,不同的人也會采取不同的行動

推論階梯不能避免,想要作出高質量的正确決策,我們就得小心避免自己受到先入為主的影響,學會質疑自己的歸納假設以及得出的結論,在這個過程中,走得慢些,再慢些。


慢思考的第三個技巧,要保持開放的思維

我們知道了要搜集更多信息,知道了要小心推論階梯,但如果我們自己的思維是固化的,再多的信息也沒法幫助我們作出正确的決策

保持開放就要求我們不能對信息和傳遞信息的對象貼标簽

我們常常會因為喜歡一個人,覺得他幹什麼都覺得順眼。我們也會因為不想聽某句話,而産生厭煩的情緒。

但回過頭來想,如果要作出理性決策,我們就需要客觀和理性,我們應該去關注事實本身,關注信息給我們帶來的價值,而不是它給我們帶來的感受,因為一旦談及感受,我們就又回到了系統1 的快思考了

保持開放,有容乃大


所以,怎樣通過慢思考來作出理性決策,你學會了嗎?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