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通史》上·下

文/精讀貓

...

前面講過,

13世紀初,英格蘭丢失的諾曼底,不過他在歐洲大陸上還保有一塊肥地。

法國西南部的加斯科尼。

英王對此十分重視,不敢輕易放棄,原因有兩個。

首先有加斯科尼在手英王的統治範圍就不局限于不列颠,甚至有可能收複諾曼底謀求在歐洲大陸上更大的利益。

其次,加斯科尼是重要的貿易中轉站。

英國的紡織品和谷物都要經由此地運往世界各地。

加斯科尼的工商業也非常繁榮,每年能為英王帶來1.7萬英鎊的收入。

這對于征稅權被議會卡住的英王來說可是一筆巨款。

而對法國來說又是另一回事了。

從13世紀起,法國的卡佩王朝開始統一法國,法蘭西民族意識逐漸覺醒了。這樣英國控制的加斯科尼就被法國人視作統一的最大障礙。

雙方沖突不斷,終于在1328年踩到了雷。

這一年,法王查理四世逝世,沒有留下男性子嗣。

法蘭西貴族用力瓦盧瓦伯爵菲利普六世繼位。

但英王愛德華三世表示異議。

他宣稱自己是查理四世的外甥,擁有法國王室的血脈,比菲利普六世這個外人更有資格繼承王位。

菲利普六世當然嗤之以鼻,于是在1337年,愛德華三世自封法蘭西國王,并率軍進攻法國,戰争自此爆發。

兩國打打談談,談談打打,從1337年一直打到1453年,持續了116年之久。

前期英國占上風,一度收複諾曼底,甚至占據了巴黎。

但法國逐漸反超,把英國人徹底趕了出去。

所以百年戰争的直接後果,是英國自此退出歐洲大陸,成為标準的島國。

從這個角度說,英國損失慘重。

可另一方面,

百年戰争也激發起民族主義,使英國邁向民族國家。

這在宗教事務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按照中世紀宗教制度。

天主教的神職人員都要由羅馬教皇任命,并服從羅馬教廷。

英國也不例外,

後來法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有一段時期教廷還搬到法國南部的阿維尼翁,好幾任教皇都是法國人。

當時英法正打的不可開交,教皇自然傾向于法國。

這令英國人極為惱火。

1351年,愛德華三世宣布把外國教士驅逐出境。

今後隻有英國教會有權任命神職人員。

亨利八世統治時期,英國教會徹底同羅馬教廷翻臉。

導火索是,

亨利八世想離婚,可向皇不同意,于是他與另一名女子秘密結婚。

教皇聞訊,開除了亨利八世的叫急。

亨利八世一不做,二不休。于1536年推動議會通過反對教皇權力法廢除了羅馬教皇對英國宗教事務的幹涉權。

1559年,亨利八世的女兒伊麗莎白女王促使議會通過至尊法和信仰化依法,宣布與英王為英國教會的至尊統治者。

此舉标志着英國人在文化和精神領域徹底擺脫了外部勢力,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我的講述也将進入第三個時期。

伊麗莎白統治時期,

時間跨度44年,即從伊麗莎白1558年登基,直到她去世。

伊麗莎白被認為英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之一,至今受英國人愛戴。

他執政期間,

英國在經濟,對外擴張和文化等領域都取得了輝煌成就。英國也成長為歐洲強國。

先說經濟發展,

伊麗莎白即位前,英國發生了圈地運動。

起因是16世紀,羊毛和肉類價格不斷上漲,為了謀取更大的利益,鄉紳和貴族用各種手段取得農民的土地,将其變成大牧場,飼養利潤更高的牛羊。

這導緻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流離失所。

著名思想家烏托邦的作者托馬斯莫爾稱這種現象為羊吃人,予以強烈的譴責。

不過,

圈地運動,客觀上促進了工商業的繁榮。

為了生存失地農民湧入紡織業,英國的紡織品出口翻了3倍。

伊麗莎白登基後采取重商主義政策。

一方面通過提高關稅等手段阻止歐洲大陸的紡織品進入英國市場。

另一方面推出各種優惠措施,扶植本國紡織業。

加上技術進步,

英國紡織業的生産效率日益提高。

英國紡織品銷售到歐洲各個國家,紡織業成為英國的支柱産業。

...

與此同時,

制糖業、玻璃業、煤炭業、冶金業也在快速發展。

據統計,

22%的英國貴族開設了煉鐵工廠。

英國逐漸成為歐洲的制造業中心,這為後來的工業革命打下了基礎。

對外擴張方面。

伊麗莎白主要做了兩件事。

戰勝西班牙和海外殖民。

這兩件事是高度相關的。

英國怎麼會同西班牙開戰呢?

這又要從宗教改革說起了。

1568年,

伊麗莎白軟禁了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以阻止他奪取英國王位的陰謀活動。

此舉引起了教皇庇護五世的不滿。

他開除了伊麗莎白的教籍,并号召天主教徒起來反對他。

伊麗莎白可不好惹。

1571年,他宣布英國放棄天主教改宗基督新教。

這進一步刺激了天主教徒的神經。

這裡面就由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

菲利普二世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以鏟除異教徒為己任。

對于英國的叛逆,他怒不可遏,發誓要恢複天主教在英國的地位。

此外,他也有着很現實的考慮。

15世紀末開始,西班牙在美洲取得大片殖民地。

美洲的黃金、蔗糖、棉花、香料源源不斷的輸入西班牙,使其成為歐洲最強國家。

伊麗莎白登基後,英國也開始向美洲殖民。

這就同西班牙發生了沖突。

正面硬扛,英國人沒這實力,就當起海盜打劫西班牙商船。

這給西班牙造成了巨大損失。

菲利普二世早就心懷不滿,想解決這個問題。

1587年,伊麗莎白除蘇格蘭的瑪麗女王,菲利普二世趁機開戰。

當時西班牙擁有冠絕歐洲的海上力量,無敵艦隊,所以他信心滿滿。

但結果出人意料,在格拉沃利勒海戰中,英國海軍擊敗了無敵艦隊。

随之而來的大西洋飓風摧毀了無敵艦隊的主力艦船。

西班牙失去了翻盤的機會。

此後,

英國主動出擊,數次遠征美洲,從西班牙人手裡奪得了大片殖民地。

除了美洲,英國還将殖民活動擴展到了南亞。

1600年,伊麗莎白女王給東印度公司頒發了特許委任狀,授予他壟斷印度貿易的特權。

這開啟了英國對印度的殖民。

印度逐漸發展成英國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

經濟蒸蒸日上,對外擴張成果豐碩,英國國力不斷上升,英國首都倫敦人口逾1600年達到20萬,成為歐洲第一大城市。

英國由此成為歐洲強國。

英國人的民族自信也空前高漲起來。

英國文化随之進入繁榮期。

代表人物就是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1564年出生于英倫小鎮斯特拉福。

28歲闖倫敦,憑借卓越才華成為戲劇大師。

他的經典巨作如《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等,都作于伊麗莎白統治時期。

正因為有了莎士比亞,英國才能同法國、意大利比肩跻身文化大國之典。

不過曆史并不是直線式發展的。

伊麗莎白再偉大,也不可能永遠執政,她總有去世的那一天。

而他的繼任者缺乏她那樣的政治智慧,終于捅了大簍子,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們下集再精讀。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