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冥想》

...

首次閱讀:2020.9.7

在此前那一本書《微習慣·瘦身篇》中,作者斯蒂芬·蓋斯提到了他每天都會做“冥想”(當然,在很多書中都提到過),懷着一直以來對冥想的好奇,準備找幾本關于冥想的書。最合我眼緣的就是這本由印度大師斯瓦米·拉瑪所著的《冥想》

《冥想》版權信息
書名:冥想

作者:【印】斯瓦米·拉瑪 / 劉海凝(譯)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7708995

冥想是什麼?

冥想到底是什麼呢?
是空想?是幻想?是分析?是沉思?……
都不是!
是一個過程?是一種狀态?是一條途經?是一種境界?……
也都不全面!
因為,拉瑪大師(他是首批受到西方科學家矚目的瑜伽士之一,在此稱之“大師”以為敬)認為:

冥想技巧的練習和冥想本身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

所以,當我們說“去冥想吧”,實則是指去練習冥想的技巧,是外在的“修練”;而真正的内在的冥想則是做對了所有“因”之後的“果”——内在的冥想,是覺知,是對意識的引導,是對内在真我的發現,是對生命旅程的理解!

這本書,正是我所需要的,它是一本真正的冥想入門書。正如書中所說:

這本書将幫助你度過最重要的基礎階段。

《冥想》主要涵蓋了兩部分内容——理念(是什麼,不是什麼)和行動(準備、呼吸與進階)。

在“理念”部分,書中闡述了“何為冥想”:

冥想不是——
沉思或思考;
催眠;
自我暗示;
宗教;

冥想是——

1.一種純粹而簡單的方法;
2.一種獨特、精細、準确的方法;
3.為了提升内在的精神境界;
4.讓你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獲得内在的動力;
5.使用曼陀羅賦予意念一個焦點,讓大腦安靜下來
6.對意識進行引導,以形成一條通道,發現“阿特曼/Atman”(内在真我)的存在并引導它;
7.探索生命内在的維度,最終使我們安住在自己的本性(“三摩地”)之中;

同時,在這部分内容中,拉瑪大師還主張:“冥想的練習應當純粹、系統化、有次第地進行。”他要求在冥想時學會:

如何放松身體;

如何以舒适、穩定的姿勢進行練習;

如何讓自己的呼吸平穩安穩;

如何平靜地目睹自己的思維如裝滿貨物的火車一樣在大腦中奔馳;

如何評估思考質量,提升正面、有益于成長的思考;

如何保持專注,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不受幹擾。

在“行動”這部分,書中分了五個章節論述,分别是:“冥想的準備”、“冥想姿勢”、“冥想、意念、曼陀羅”、“呼吸練習”以及“冥想進階計劃”。從理論的角度而言,冥想練習很簡單:清理準備→伸展練習或瑜伽體式→放松練習→呼吸練習→用放松穩定做坐姿冥想,隻有五步。但如果你(如果是一個初學者)真得認為它很簡單,那就大錯特錯了!無論是坐姿的練習,還是感受“曼陀羅”(譯音,我的理解是一種特有的内在節律),或是呼吸訓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堅持,需要訓練,從刻意到自然,而後,才能正式進入“冥想練習”。

但是,與很多人想法不同的是,冥想并不要求高難度的“蓮花坐”,針對不同人,它有很多姿勢可供選擇,甚至可以坐在椅子上——即“高位坐”(竊喜:這個适合我)。還有“簡易坐”、“吉祥坐”、“雷電坐”、“至善坐”,當然也少不了“蓮花座”。唯一的要求,也是最難的——必須将頭部、頸部和上半身軀幹保持在一條直線上,保持中正。所以,脖子不能彎曲,不能歪向一邊;頭部不能前傾。另外,雙眼不應緊閉,而重建要輕輕地、自然地合上。

而呼吸練習也并不輕松,

對呼吸的覺知是冥想練習的精華部分

呼吸覺知使我們體驗到意識的更深層次,遠遠超過了正常情況下意識的邊界

所有瑜伽中的呼吸練習都是呼吸控制法(Pranayama)科學的一部分

我們要學會觀察它是如何流動的,感受其順暢性,找到它在身體中升起的位置,把握呼吸節奏。從而消除不規律的情況——呼吸太淺、呼吸聲音太大、吸氣與呼氣之間間隔過長(抽氣/憋氣)、呼吸起伏不穩……最終重建身體般自然呼吸模式——橫隔膜呼吸(它并不等同于腹式呼吸!這是與很多書中所提及的冥想所不同的地方)。單就這門呼吸的學問都得好好琢磨,勤加練習!

等一切就緒,才真正進入“冥想進階計劃”!而第一個月,就練坐姿吧~~~拉伸與柔韌性訓練;第二個月,呼吸訓練,讓意識覺醒;冥想的最後一步:安住在靜谧中,(自然而然)開啟直覺之門。

是不是很玄乎?我就是這麼認為的!但有那麼多國内外的心理學家、作家都對此推崇備至,想來總有其獨到的作用吧?!突然想到,前人的“反躬自省”,莫不如是?雖是有點不可思議,但所謂知行合一,總得嘗試了,才有發言權。

雖然,感覺有點玄;雖然,這本書中有很多瑜伽或者說“帕坦伽利瑜伽”特有的詞彙,不太好理解,比如說“制戒”,“内制”、“制感”,“總持”,“三摩地”……,也有些音譯的詞彙生澀拗口,比如“阿特曼Atman ”,“曼陀羅Mantra”,但并不影響它作為一本很好的冥想入門讀物。能在最初之時遇到《冥想》,真好!

曾經有過一次與“冥想”的近距離接觸,那是十多年前了,特别好笑的是,那一次,自己因為太放松而直接睡着了(如今回想,卻真懷念當年的睡眠質量),至此再也沒有過接觸。

一直以來,我都以為“冥想”就是“放空”,其實并不是,如果要給他一個更易于理解的詞,或許“内觀”更為恰當吧。

我的收獲與行動——
嘗試着練習一下冥想坐姿與橫隔膜呼吸法,探索意識的覺醒。

冥想也有不同派别,需不斷開闊眼界;

下一本書:《薩提亞冥想》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