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下學和上達

1

(弟子)問上達工夫。

(王陽明)先生曰:“後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謂上達未學,且說下學。是分下學、上達為二也。

夫目可得見,耳可得聞,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學也;目不可得見,耳不可得聞,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達也。

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學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條達暢茂,乃是上達,人安能預其力哉?

故凡可用功可告語者皆下學,上達隻在下學裡。凡聖人所說,雖極精微,俱是下學。

學者隻從下學裡用功,自然上達去,不必别尋個上達的工夫。”

2

關于上達,在《論語憲問》裡有兩則。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這正是心學王陽明師徒對話的内容。

說得是,人生随遇而安,不怨天尤人,在普通的待人接物中應用悟得的道理,卻又能在普通事物中見得不平凡的人生大道。

另一則,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這裡的解釋比較淺顯,是說君子通過學習提高人生格局,追求止于至善的境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而小人呢?則是目光短淺,隻見得近處的物質或者回報。

曾國藩有句話,自拔于流俗之間,可謂上達;否則,修德如登山,不上進就是退步,就是下達。

3

同樣的,在《論語憲問》裡還有兩則語錄,說明了孔子認為上達和下達的區别。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孔子認為,古代的學者學習都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德行修養,就是上達,是為了謀道。現在的學者學習,有功利之心,都是為了謀生,是短視的,是下達。

子路問成人。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4

由此可見,孔子傳道受業解惑也是因人而異,目的都是教育世人承擔使命。

孔子立德樹人的目标,是希望推行仁義道德,希望出現聖人擔當使命。

聖人不可求得,成人亦可。

成人的标準,就是“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符合這三條,就算是合格的賢人。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