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孩子的錯誤方式,有多少是以愛的名義?

  愛一個人,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願。

  現實中絕大多數是反着來的,即愛你,如我所願,而非如你所是。

  如我所願地愛,貫穿我們成人的一生,從談婚論嫁直到臨終,我們似乎一直活在未了的心願裡,即生活不易。選擇了認為值得愛的,拖付一生的人,我們意識不到的,是我們在婚姻中想要尋找的安全感和童年缺失的自由活力的渴望被滿足,而在柴米油鹽的生活磕磕碰碰中,每個人内心那個沒長大的小孩,因為童年時自由成長感覺的嚴重壓抑,及在婚姻中尋而不得産生的極度失望,是讓生活矛盾産生的根源,而尋而不得的不甘會讓失望一直持續,因為我們幾乎沒有什麼機緣巧合讓自己大徹大悟,讓我們明白除了靠自己内心強大,認識到我們尋找的東西不可能來自外界,更不可能靠改變别人甚至愛人來獲得。

  我們習慣美化、理想化自己的童年,記憶中留存下來的大都是對美好童年的回憶,而對一些讓自己痛苦的,有恥辱感的事情會不自覺的選擇性遺忘,父母沉重的期望、願望、以及來自自己童年的内心投射逐漸變成了孩子的命運,導緻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與真實的自我分離,這種失去與尋找帶來的糾結與痛苦,就是所謂的“抑郁”。

  父母愛孩子不可否認,但我們要細心感受的,是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愛了嗎?活在愛中應該是美好與幸福的,孩子們的幸福感與父母付出的愛對等嗎?

  孩子入托時家長送孩子的無奈與暴力分離,孩子想要自己嘗試走路的新奇與大人不耐煩強行抱起,孩子累了想找愛了求抱時大人心煩拒絕,孩子大哭大鬧滿地打滾想要的某件東西,孩子踩水坑時弄髒了的衣服……,父母有太多理由拒絕孩子,強行按自己的目的去控制孩子,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太多在按我們自己的目标與心情去養成一個符合我們意願的“人”,而極少去想一想,孩子被我們抹殺了的自由意志與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造成了孩子成長的路上太多痛苦與屈辱,而在父母的“愛”的海洋裡,孩子慢慢把自我抛棄而與父母的觀念形成了認同,不願背叛愛自己的父母,而把對自我的追尋深藏心底。

  我是誰?我來自哪裡?去往哪裡,我生命的意義?

  我們對命運的茫然與沮喪,對自我的追尋從沒停止,并持續終生,但因為“我”的感覺喪失的太早太徹底,所以找回它太過艱難。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