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孔子思想心得之何為勇敢

...

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論語·憲問》

有一天子路夜裡住在石門,看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子那裡來。”看門的人說:“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在那個禮崩樂壞、戰亂頻起、弱肉強食的時代,孔子倡導回歸周禮,他主張的“克己複禮”顯然同諸侯王希冀通過武力稱霸的願望背道而馳,孔子周遊列國,然而也是四處碰壁不得重用,被譏諷為“喪家之犬”,一生為“仁”的思想而奔波,但到頭來好似一場空,春秋戰國仍是那個“力至上”的年代。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形容孔子确實貼切,但是正是這種精神,讓孔子得以超越有限的生命,讓周代以前的文化得以傳承下去,将”仁"的思想播種在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心中,成為一股股強勁的力量,在黑暗的時代,撥亂反正,指引着何為人間正道。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底色之一是“勇敢”,是不預設結果,不害怕失敗,隻為守住心中的正道。明朝嘉靖年間,專注于修仙問道的嘉靖皇帝,重用奸臣嚴嵩,其為官期間,殺害清官,貪污受賄,奸險誤國。嚴嵩權傾朝野,雖然被很多當時的正直人士所不齒,但也奈何不了他。

明朝第一硬漢楊繼盛在嚴嵩如日中天之時卻決心死劾嚴嵩,曆數其“五奸十大罪”,但反被誣陷勾結二王而入獄,他在诏獄被廷杖一百。廷杖前,友人托人送給楊繼盛一副蛇膽,告訴他:“用此物可以止痛。”一校尉也曾送酒一壺,勸他:“可以此吃蚺膽。”但楊繼盛拒絕,曰:“椒山自有膽,何必蚺蛇哉!”校尉又說:“不要怕。”楊繼盛回答:“豈有怕打楊椒山者。”于是談笑赴堂受打。

 杖刑完畢後,楊繼盛被關入刑部獄。在獄中,楊繼盛創傷發作,于半夜蘇醒過來,摔碎瓷碗,用手拿碎片割腐肉。肉被割盡,筋挂膜,他又用手截去。在沒有任何止痛藥及麻醉劑的時代,手拿碎片割腐肉,所承受的痛苦,常人難以想象。在獄中堅持三年後,最終還是被嚴嵩害死,臨死前作詩曰:“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與後人補。天王自聖明,制作高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

楊繼盛在彈劾前是知道的,自己此次彈劾,有如以卵擊石,但仍不惜犧牲生命,為了心中的仁義而慷慨赴死,正是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向世人诠釋了何為真正的“勇敢”。

有一種勇敢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同樣也有一種懦弱也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也就是“明明知道不應該那麼做,卻還是那麼做了”,也有一種昏昧是分辨不清“何為可為”,“何為不可為”。學習經典的意義正在于,教我們去體認那美好而值得堅守的品德,認清“何為可為”,“何為不可為”,雖閱盡滄桑但仍堅守住人間正道。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