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什麼?讀透這本書還需要一點料

  談到哲學,很多人的内心都會有不同的深刻地道理,各種各樣,五花八門。

  也許每個人生活的情境都不一樣吧!

  我喜歡哲學,在很懵懂的時期,我就很愛看書,大學讀曆史,畢業了,一次偶然機會讀到了一本哲學書——《西方哲學史》伍德、梯利著。

...

  這本書我花了3年才讀懂,讀透。

  一直有人問:哲學是什麼?哲學有什麼用?或者這樣或那樣的疑問。

  說不定你周圍的朋友或者誰誰誰,就能夠回答,相信事後想起,可能又會泛起某種疑惑,不确定答案到底是不是這樣。

  市面上不缺乏專家、大佬、教授,就連企業家都化身為哲學達人,對你教化一番!很有道理的樣子。這其中不缺真的很有道理或者幽默地調侃。

  哲學是什麼呢?比較公允的說法是哲學是一種世界觀。好像這麼簡單的回複很難滿足胃口,人的精神欲壑難填。

  記得我讀《西方哲學史》的時候,因為每一個篇幅都讨論的是某個點的内容,如同是一個有限的空間内,封閉式探索,不管思維在按書本裡的引導清晰地思考,還是步入死結,想法因為邏輯撞線變成黏在一起的蛛絲而矛盾。都很難有實質性的結論。

  結論就是這一章節曆史人物自己的觀點,亦或者為下一章節做鋪墊。

  每一個章節,這個章節的哲學家都抛出了自己的觀點,引起同時代其它哲學家的炮轟或贊同、或懷疑,等等。

  這種辯論式的“吵架”方式,很容易引起我的情緒,喜好,讀的時候心血激蕩起伏,恨不得加入這場永不終結的戰鬥。

  搞笑的是,往往自以為是的發現了标新立異的論調,企圖推翻章節中所有的哲學家,事後往往以幼稚、精神快感收場。

  哲學是什麼?哲學是大腦拿世界作為原料,鍛煉自己的腦回路,讓自己有越來越精細化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變通能力。

  回想起讀這本書的經曆,每一個章節都有這樣的影子,這是我思考的最新結論。

  很多人都會拿人生哲學說事,說到生存、生活、生計,這本不是哲學。

  世界不會因為你有多少錢,在哪裡,吃什麼,用什麼,就會有一套人生哲學,人生哲學叫生活指南,全憑個人認知,因為你是一款普通的動物,跟猩猩、扇貝沒有什麼兩樣。猩猩、扇貝和人一樣需要吃喝拉撒,也面臨着令人絕望得死亡。

  幾百萬年前,人類祖先就發現自己會有一天挂掉,這種發現就像懵懂的少年在讀一本書卻不知道愛好這個詞一樣,極其模糊,很久很久。

  于是,3年之後,我放下了《西方哲學史》,調整因為邏輯掐架陷入的病症,回歸現實樸實的生活,轉移了自己的注意力。

  時間帶給的沉積使身體放松,這些年斷斷續續的思考,果真,三十而不惑,不好意思我提前了10幾年不惑,不管一個人有沒有讀過哲學,都隻有80年的壽命,這個就是神造人的設定。

  不管有多麼豐富的養生知識,人需要的也無非是幹淨的飲水、豐富的食物和安全的居所。......

  既然,大家都那麼喜愛人生哲學,在我看來就是生活指南。那麼,我就在這裡說一下,個人的觀點。

  印度耆那教有一夥僧人,叫苦行僧、托缽僧,這些僧人的生活觀是折磨自己,令到身體有很強的耐性,從而達到長壽的目的。

  這些僧團認為禁食有利于健康,我的解讀是食物有毒,就像臃腫過度維持不了機體穩定的智能機一樣縮短了使用年限,導緻崩潰,也就是死亡。

  換一種解釋可以雜糅着斯賓洛莎對實體的解釋來回答:質料組成實體,質料又有缺陷(參考物質缺陷論調),反過來說跟苦行僧認為食物有毒論相通,質料天然具有抵抗作用,導緻我們的消化道無法消化全部食物,隻能吸收部分,視機體的強弱,也就是胃的強弱而定。

  即使被主體吸收,成為附庸,泛靈論中機體裡的靈魂也在掙紮企圖脫離束縛,動态使我們相信排尿、出汗或任何脫離身體物質的方式都在說明質料永遠在抵抗主體。

  這麼說是為了佐證苦行僧那種觀點,臃腫的身體,苦行僧極端的思考結論,也就是說不讓機體有哪怕一點點多餘的部分,追求絕對靈魂,從而達到活的更久的可能。

  當然,我沒有查閱到印度苦行僧壽命的相關資料,在封建時代,這算是一種實驗,偉大的嘗試。

  這就是古代印度苦行僧的生活觀、生活指南。

  大部分人不出意外的話都能夠活到80歲,愛折騰是為了在80歲的基礎上多活幾年,甚至有可能多活10幾年,這是非常有難度的事情。

  中醫、瑜伽練習和印度苦行僧、托缽僧有相同的目的,鍛煉身體也一樣。

  實際上我們不管怎麼折騰,信奉哪一種養生模式,都很難達成多活幾年的效果。

  普通人隻要生活習慣得當,飲食合理,就不會有太大的偏差,延年益壽。

  生活指南最大的意義在于活動中尋求一種故事,許多人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也就有了五花八門的故事情節,所以才會有人總結:人生哲學雲雲。

  那麼,哲學這麼說就不存在了,哲學隻會是一款塑造大腦的強大工具,相對于“人生哲學”而言,主觀意識。

  這讓我想起了勒奈.笛卡爾的一個觀點:世界分為精神實體和物質實體,也就是著名的二元論。

  把讀哲學這件事情認為是個人的精神活動,益處是經年累月的上瘾中反複塑造大腦的腦回路,溝壑縱深,讓個人的邏輯更加缜密、大腦結構更加的複雜化。簡單來說,哲學在不斷地修剪大腦,修剪完了故事會變得出乎意料。

  這大概就是笛卡爾大師确定世界會有一強大之精神實體的精髓之處吧!

  抱有哲學有什麼用的态度來看待此究竟為何物時?可以看做是精神欲望領域中的奢侈品,因為時間就是金錢!

  世界能夠活動而有生命!——色諾芬尼

在此,為物活論論調畫上一個完美的句号。

  那麼,真的哲學就如上文所說,是一個工具嗎?相信讀過約翰.杜威著作的朋友會知道工具主義的含義,杜威哲學。

  就主體論調是這樣的。

  除非靈魂脫離肉體,姑且把自己的軀殼看成不是自己的會發生什麼?客觀唯心主義的那種自在之物,康德有明确的闡述。

  自在之物,主體感覺經驗的來源,接觸到身體的任何事物,都會給自己帶來感知,這種感知是知識的來源,也是判斷,包括危險與否。

  所以,女朋友是存在的,前提:女朋友有沒有在為你掉眼淚?手機是存在的,每天都機不離身,火星是存在的,遙遠地太空傳回了太陽反射的光芒。

  之所以不認識自在之物,是因為自在之物沒有足夠的信息刺激到大腦,才會有尼采這個瘋子,咆哮着:上帝挂了,哲學已死了!

  所以,到目前為止,歐美哲學家都集體閉上了眼睛,等待科學教派通過技術的手段和探險活動,帶來科學的新發現,冒險精神一直延續着一個夢想:認知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自在之物,上帝或宇宙,亦或是毀滅模式,虛無與終結!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