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許三觀賣血記》:普通人過好普通的日子,就是最不普通的事

這本小說雖然之前有讀過,但情節記得不那麼清楚了,隻記得當時讀後的感動和震撼,原來小說也可以這樣寫啊。現在重讀,能讀出一些十幾歲時的自己讀不出的東西。真的是超愛他的小說,每一本都愛。

...

1. 不愛講道理,卻把道理講得明明白白。

不知道是不是上學的時候,文學常識背怕了,看到一本正經的文字,大腦就開始自動放空。但讀餘華的小說從來不會,都是很簡單的文字,不刻意、不說教。每讀一句話過去,總是忍不住回頭重讀一遍,回味一下。

在他的小說裡,道理都是明擺着的,很自然,很簡單,比如:

你兒子把我兒子打傷了,我就找你要錢看病。沒錢就搬東西,有錢時再把東西還給你;

不是我親生兒子,我就不能出這個醫藥費,但可以抄家,因為家裡的東西一半屬于親媽(而且你來抄家,我也給你泡茶,這是禮數);

你不是我親兒子,我可以養你對你好,但我賣血的錢不能花在你身上;

你賣血不帶我吃面條,我理解,但我心裡委屈,那誰帶我吃面條誰就是我親爹……

感覺大家都在一個頻道上,都活得很明白。

同樣的故事,别人可能寫一千頁,但作者二百多頁就寫盡了。

大道至簡,說的應該就是這個意思吧。

2. 不适合拍成影視劇。

總覺得,餘華的作品,最适宜的表達方式就是文字。

和很多情節性不強、類似散文的小說不同,他的小說雖然頁數不多,但其實裡面的故事很豐富,很多可以拍的:時代變革、命運轉折、生生死死……拍出來也肯定叫好又叫座。但就是覺得,拍得出“形”,拍不出“神”,裡面最精髓的地方,不能說不能說,一說就沒有了的感覺。

以對話方式寫曆史:一個章節,幾頁,幾段話,就把大煉鋼鐵、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一連串曆史介紹過去了;

但描寫細節,又竭盡所能。細到如何擦眼淚、如何洗臉、如何織精紡毛線衣……

這些都能拍,但就是不如文字看着有滋味。

二百多頁的小說,寫曆史事件不失厚重感,寫家長裡短也充滿煙火氣。

想到他的書被翻譯成那麼多國文字,不知道這種書經過翻譯後,是否還能保留住它的“神”,别國讀者是否能讀懂它的好。

3. 把旁觀者視角進行到底。

作者就好像拿着一個小本本,坐在許三觀家裡,把他家發生的事情、對話如實記錄下來。人物什麼性格,對話就是什麼樣,不鋪墊、不渲染、不褒貶。

看他的書,你感覺,寫作太簡單啦,這些句子我也能寫出來啊(當然隻是感覺而已)。

裡面的人,死就死,活就活,沒其他小說電視劇裡的主角優待。人,不會因為你心善喊魂就活,也不會因為你賣血就死,各自看造化,作者不參與。你在書外看故事,人物在書裡過日子。

作者也不會刻意賣慘、幽默、感動,但你就是能感到深深的悲慘、幽默和感動。

4. 感人不靠生死。

和《活着》不同,《活着》主要在寫死亡,相較之下,這本書算是喜劇了(雖然内容是賣血),但一樣讓讀者看了想哭。可見小說感不感人,并不靠生死。

賣了血吃面條那段,我是又心疼又感動;

為何小勇喊魂那段,我是又生氣又感動;

許玉蘭挨批鬥那段,我是又想笑又感動;

用嘴做菜那段,我是又流口水又感動……

一家人就是這樣,打打鬧鬧,雞飛狗跳,說最狠的話,做最溫暖的事,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好的壞的日子。

每次讀餘華的小說,看時會哭,但看後會覺得更幸福。

(觸動的點太多了,先記下這些,以後讀作者的其他小說,再繼續補充吧。)

“爹,你是不是要帶我去吃面條?” 許三觀不再罵一樂了,他突然溫和地說道:“是的。”

...

(喜歡請轉發評論,謝謝~)

一起來讀更多中英文小說吧~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