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如果要溯源我國詩歌史上最早的邊塞詩,那麼《采薇》便是其中的一首。

詩一開篇寫“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意思是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苗才剛出土。薇菜不單是賴以生存的食物,它還以薇苗的生長過程揭示了戍邊時間的長久。前三章都以采薇開頭,第一章是“薇亦作止”,是說薇苗剛出土;第二章是“薇亦柔止”,是說薇菜的葉子嫩油油的;第三章是“薇亦剛止”,是說薇菜的莖葉很壯實,快要老了。寫出了薇菜的發芽、長葉到成熟的過程,這個過程年複一年地出現在戍邊士兵的眼中,這就很形象地寫出了士兵戍邊時間的長久,而随着時間的推移,自然而然地會引起思歸的熱念。

接下來是直接寫士兵的思歸心情。第一章是“曰歸曰歸,歲亦暮止”,意思是“說要回去,說要回去,可是到年底了,還是沒回去。”第二章是“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意思是“說要回去,說要回去,不能回家,心裡很憂傷”;第三章是“曰歸曰歸,歲亦陽止”,意思是“說要回家,說要回家,又快到初冬了,還是不能回家”。這三章反複詠唱,逐層深入地訴說着盼望回家的急切心情,語雖簡短,卻把士兵口裡念叨着要回家、數着日子盼回家的心态表現得極為真切自然。

然而,戍守邊疆是保家衛國的大事,是父老鄉親賴于過安甯生活的保障,這些士兵是懂得這一點的。于是,雖然他們無室無家,不能和家人團聚;雖然他們憂心如焚,忍饑受渴,連與家人通個音訊也不可得,但是,為了抵禦玁狁的侵犯,為了君王的大事,仍然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守衛在邊防線上,把自己對家鄉親人的思念隐藏在心裡,在長久的憂傷中煎熬着思歸的期盼。

詩中描繪了周朝軍隊的陣容,襯托了戰時生活的緊張艱苦。将帥們乘着高大的戰車,架着健壯的雄馬,士兵們随在車後護衛;将士們挂着象牙為弭的強弓、魚皮做成的箭袋,日夜警惕地守衛在邊防線上。這是士兵對戍邊軍隊和自己勇武的贊美。這兩章看起來與前三章的内容不相協調,實際上是前三章内容的必要補充。前面講過,這種戍邊戰争是抵抗侵略、保家衛國的正義戰争,是符合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因而也是受到勞動人民擁護的。作為直接參加戍邊的士兵對自己軍隊進行贊揚也就是自然的了。從整首詩看,詩中的主人公是一個久戍邊防、幸得回家的士兵,詩人是借這個士兵的口來回顧整個戍邊生活的,那就不僅要寫戰士們盼望歸家的心情,也要表現戰士們雄武的軍事生活,如果去掉這部分内容,那将是不完整的。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寫出了士兵們春日離家與冬日歸來的複雜心情。這裡的“楊柳”與“雨雪”是兩個包容着離别凄情的憂傷意象。楊柳雖無情,但與士兵離家并在一處寫,便覺楊柳依人,含情脈脈,“楊柳”既是景語又是情語,交融在離别的環境中更有一番感傷情意。“雨雪霏霏”寫出了戍邊回家的情景,此中雜糅着戍邊之苦和歸家喜悅的矛盾心情。從“楊柳依依”到“雨雪霏霏”,時間跨度是很大的,由含情離去的柳柳依依轉為悲傷而歸的雨雪霏霏,由景入情,将士兵的矛盾心情襯托得很真切,飽含着思鄉的至情。最後四句直接寫回家途中的困苦情形,與戍邊的艱苦生活互為映襯,進一步表現了士兵心中的悲傷。結尾一句“莫知我哀”的心靈呼喚,把全詩的悲傷氣氛推向高潮,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