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禮記

每年的清明時節,小雨是要下的,楊樹絨也跟着小雨一起熱鬧起來,這是我們小時候的記憶。伴随離開家的時間越久,對家鄉的眷戀就更是情愁意濃,老人的期盼就是遠在外觊觎回家的動力,老人的年齡越大,回家看望老人的心情也就越重。在清明時節,祭祖成了千年不變的規矩,也是我們國家倡導的節日,于是,清明的法定節日就這樣的在全世界華人的心中變的沉重起來,節日的禮品更是五花八門,紙錢、燒紙、園寶、金磚......反正人能想到的,都出現在清明節日的大街小巷村頭路口,殡儀館、烈士陵園的鮮花紅白相溢,回家祭祀的年輕人,就成了香客售賣的重點人群。

...

說起今年的清明,在三月底在同學群裡就有發的,題目是說《認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說的有點道理,無怪乎把李商隐的詩詞說了幾句,主要還是說在祭祀的場景,看着先人的墓碑,自己知道最終的歸宿。後來提及自己來自父母,父母來自祖輩,祖祖輩輩才是生活的輪回,人要有根,根源要系。說到這裡我,就更加的思念在老家的父母,雙親七十有五的人,行動多有不便,不能在家盡孝,實為慚愧有加,大早就帶上休假的兩個兒子,開車回往老家的地方,也有了開頭看到的那一幕幕的回家尋親祭祖的場景。

...

清明節是有來曆的,說的是踏青節或者祭祖節,每年的四月五号前後三天(魯西北地區都是這樣的習俗),是中國華人傳統祭祖的節日,用來禮敬祖先弘揚我們的華夏民族的孝道精神,兩千伍佰多年就已經有了這樣的風俗,可是大家還是要記得那句‘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記得這句詩詞,也就有了今天為啥能向以身殉國的烈仕祭祀了,也是國之禮遇,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雄們,與過去的介子推一樣來忠于國家的。

...

在看看今天朋友圈裡說起的事,也就與之相伴。清明是教育年輕的人們如何來做人的,清明節也可以理解為中國現代的感恩節,中國人自己的節日。當我們站在烈士的墓碑前,要警醒自己如何做一個清潔與清廉相伴,最後做一個清淨的人,我們要做懂得明事理,明法制的人,清清白白的做人,明明白白的理事。當我們每年在清明的季節,都能清楚的看待自己,不管自己多麼的偉大,曆史總該記得或忘記你的存在,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茔子孫到,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

...

清明就在短暫的三天而過,認清了清明的意義,就懂得了人生的真谛。香火的旺悲也彰顯出血脈的傳承與意義,家之所事,國之亦然。來到世界上安身立命,做好自己是多麼的重要,清明節的沉思才會對人生價值的體現,我們應記得清明節傳遞給我們華人兒女的責任、感恩、哀思,其中要理解思接的傳承,最為重要的是記得清明節也是一種暗含的精神。

...

站在曆史的記憶通道,沉思寄語---《仨月節》  花紙滿茔看清明,烈士碑前鑒書生。小雨淚祭諸英烈,楊絨迷目追先銘。

廖良明  書于山東聊城東昌府區辦公室

2021年4月4日(圖片來自網絡,轉載請注明)

3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