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第二曲線》:所謂成長,就是不斷找到“第二曲線”

我是綠皮火車,歡迎點擊上方“關注”,為你分享我的閱讀書單和感悟。


...

2021年の第21本



...

查爾斯·漢迪《第二曲線:跨越“S型曲線”的二次增長》


任何把我們拉離舒适區的事情都在提示我們,習以為常的過去可能無法保證我們美好的未來。

——查爾斯·漢迪


/寫在前面/

這本書是英國管理大師查爾斯·漢迪于80歲高齡特别為年輕一代寫的書。

一切事物都逃不開S型曲線,唯一的變數僅僅是曲線的長度。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有機體,無論是動物、人或是由人所創造的産品,最終都難逃一個“生命周期”的自然規律,都會經曆從誕生、成長、衰退,到最後結束的過程。

羅馬帝國延續了400年,最終還是滅亡了,我們人類的生命曲線延長到了90年甚至更長,而企業則更短了,現在企業的平均壽命僅為14年。

“曆史和傳統在被視作珍寶的同時,本身也成了一個牢籠。”

針對如何改變“物壯則老”的格局,作者提出了第二條曲線的定義,在第一曲線到達巅峰之前就開始尋找第二曲線,這時,可以有足夠的資源承受第二曲線投入期的下降,再進行生命的上升發展。

創新的第一步是要能夠放棄過去的成功經驗,隻是多數人太習慣于自己的舒适區,形成了慣性的思維而不自覺,那麼他們的命運就必然會依循生命周期的循環,由盛而衰,所差的隻是時間的長短。

所有有“生命”的事情都必須遵循“叠代”來實現生命的延續,每一次叠代就是發展“第二曲線”。

每條曲線緊密銜接,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社會、組織因此得以持續發展,創新的價值就會更加明顯。

...

作者以16個短篇的形式,從公司組織、企業治理、市場變化到個人職業發展,社會人際關系以及未來的教育與社會價值,多維度的探讨這個世界,需要重新以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不能夠總是停留在“第一曲線”的世界中。

...

豆瓣讀書


本書是寫給新生代的,我希望借此能點燃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想象力,鼓勵他們在朋友和同事之間展開讨論。

這本書要傳遞出來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在生活中為了向前發展,有時候徹底的改變是必要的,這意味着開辟一條與當前完全不同的新道路,這通常要求人們對熟悉的問題擁有全新的視角。

第二曲線,與其說是一種方法,不如說是一個思維方式。

因此,與其說這是一本管理學著作,不如說是一本發散性思維著作。


/01./


S型曲線(Sigmoid Curve)是個數學概念,也是“盛極而後衰”的定律,可以用來說明人生、曆史,乃至企業、政府的曆程,想打破宿命,唯有開創第二曲線,才是“持盈保泰”之道。

第一曲線:企業的發展都要經曆一個從“起始期”、“成長期”到“成熟期”、“衰敗期”的生命周期,其運動軌迹被稱為“第一曲線”。

第二曲線:為了能夠實現持續發展,避免衰敗,企業需要在高峰到來之前,開辟一條新道路,這條道路發展的軌迹被稱為“第二曲線”。

...

第二曲線


作者在闡述他的“第二曲線理論”時說道:“當你知道你該走向何處時,你往往已經沒有機會走了。”漢迪把從拐點開始的增長線稱為“第二曲線”。

通常情況下的改變,都隻是在應對突發情況或事件的一系列無計劃的反應,而不是對某一願景有計劃的追求。

克裡斯坦森教授将第一曲線的下滑分為了五個階段,在此我分享給大家共同學習:成功之後驕傲自大、達到巅峰時無節制的好大喜功、之後否認風險的存在、然後徒勞的病急亂投醫、直至最後甘于沉淪或者一命嗚呼。

當第一曲線仍在繼續的時候,改變就必須開始。

任何一條增長曲線都會滑過抛物線的頂點(增長的極限),持續增長的秘密是在第一條曲線消失之前開始一條新的S曲線。在這時,時間、資源和動力都足以使新曲線度過它起初的探索掙紮的過程。

一旦真的當衰落開始出現的時候,我們總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挽救自己,但卻要付出昂貴的代價,這是我們都不願意承擔的,這便也會讓我們無暇去考慮新的事物。

第二曲線的思維來之不易,它的出現需要仰賴理性分析、想象力、直覺和本能,它的實踐則需要力排衆議、踏入未知領域的勇氣。

許多卓越輝煌的人物都是駕馭第二曲線的大師,如喬布斯在蘋果計算機尚未成功時,就計劃用iPod打入音樂市場,iPod主導市場後,他已着手設計iPhone,後來又推出iPad。每條新曲線都在上一條尚未攀上頂峰時就開始醞釀。

居安思危,關注未來,預測未來,當第一曲線還處于上升階段,第二曲線就要着手啟動,找到新的增長點,才能讓組織永續發展。


/02./


第二曲線,還是一種哲學思考,思考什麼呢?

這本書其實很好的回答了:為什麼35歲會成為了大多數人的中年危機。

其實,關鍵在于,在好的時候,沒有儲備。

周圍的大多數人,到40歲了,都還沒能找到通往未來的最佳路徑,他們不是讓自己變得更好,而是裹足不前,甚至是執着于過去。

過度的自我陶醉和消耗資源,使得在人生的第二階段開啟時,變得迷茫和無措。

...

在書中,作者列舉了一個課堂練習作業,讓成年的學生做寫一個訃告。

“想象一下,你在80歲的時候死了,有很多人出席你的葬禮,你最好的朋友已經提前準備了悼詞,但你要求他必須簡短,寫下你希望他說的話,不超過300字。”

處于職業生涯頂峰的人,通常是40多歲,讓他們站在自己生命的盡頭,回頭看,他們的工作簡曆早已被束之高閣或者扔進了垃圾箱,他們需要探尋其他的東西。他們希望被記住的是什麼?他們對生活的最重要的貢獻是什麼?他們離開之後會留下什麼?

這真是一個令人清醒的練習,但也給予了我們一個夢想的權利,即正确看待我們目前的工作和生活,并專注于未實現的潛力。

我們應該怎麼安排自己人生中的優先級,該如何生活以及為什麼而生活?

作者在書中還說了另一個故事, 他在一次聚會上碰見了一個93歲的老人,他覺得老人的一生一定很精彩吧,老人短短幾句話便說完了自己的一生:19歲那年爆發了戰争,自己想去參軍卻被告之肺有問題,最後自己選擇了在泰晤士河北岸的工廠工作,這也成為自己接下來40年裡工作的地方,期間升過幾次職,直至退休,僅此而已。随後老人又補充道:有時候真覺得我的一生可以做很多事情。

是啊,本來以為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但回過頭卻發現自己似乎又什麼都沒有做,自己走着别人走過的路,做着别人做過的事,同時,自己走過的路也正在被别人走,一切都那麼出奇的相似。人生就是個循環。

“如果我們不能對自己說“适可而止”,我們将永遠不會自由的去探索其他可能性。”

我們生活在這個信息時代,意味着成功的範式和邏輯與過去完全不同,“自我責任”将成為未來社會的一個最重要特征,我們應該抛棄過去的經驗,保持持續學習的能力、居安思危的意識和跳出“舒适區”的勇氣,及時開啟人生的第二曲線。


/寫在後面/


在這個自我負責的DIY社會,在這個“赢家通吃”的社會,在這個“娛樂至死”的社會,在這個手機成為“鴉片”的社會,在這個企業壽命可能不到20年的社會,在這個“擁有”已經太貴的社會,在這個龐氏思維的社會,在這個婚姻的平均年限15年的社會,在這個壽命大大延長、工作年限卻沒有改變的社會,在這個似乎賺多少錢都不夠的社會,我們應該做什麼、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

站在人生盡頭往回看,到底自己想站在什麼地方?想得到什麼?想讓自己的悼詞裡出現什麼内容?

恐慌情緒難以抑制,但現在自己也還是沒完全想清楚這些問題。

工作和更好的生活,一個是方法一個是目的,錢不是目的。克制我們的自私并培養我們的善意。适度自私,投資自己,樂于分享。關注财務狀況,适可而止,不提前透支不貪得無厭。更好而不是更完美亦不是更大。适度的自由和彈性……保持跟自己的契約吧,生活有的時候确實需要一點雞湯。

我們都是藝術家,是自己生活的創造者。


文字/綠皮火車

圖片/豆瓣截圖

關于作者:綠皮火車,閱讀症深度患者。這裡有我的讀書、電影、生活分享,閱讀需要主張,讓我們一起追尋,從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