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語言》——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孩子的大腦

      你是否已經為人父母?那不重要,因為你總有培養孩子的那一天。縱使沒有到那一天,你也會遇到與嬰兒寶寶交流的情況。可能你會疑惑,為什麼孩子三歲前就能掌握他所熟悉的語言,能夠與人從容的交流,而我們經曆了高中、大學的英語學習,卻連一部美劇都看不下來。

      寶寶一出生,每1秒都會産生700~1000條額外的類神經連接,其帶來的讓人難以置信、錯綜複雜的大腦回路便是大腦的構造,影響孩子所有的大腦功能,包括記憶力、情感、動手能力,當然還有語言表達能力。

      人類的大腦是唯一在出生後還具有可塑性的器官,尤其是在三歲前。三歲前,大腦會發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這三年裡,使大腦建立神經連接的條件是什麼呢?是語言,具體來說,是父母的語言。

      作者是一名負責兒童人工耳蝸植入的外科醫生,作者在這方面做了翔實的科學研究,并擁有大量的數據支撐。

      靠救濟金生活的家庭,孩子每小時聽到的單詞數是616個

      工薪階層家庭,孩子每小時聽到的單詞數是1251個

      高收入的家庭,孩子每小時聽到的單詞是2153個

      作者提倡每個家庭都應該使用豐富的語言詞彙來增強孩子的大腦回路,提升孩子的思維潛力。豐富的語言環境就像氧氣,當你擁有它時你覺得理所當然,說起來一套一套的,但是詞彙缺乏的人,連罵人都是那老三句,想罵得高級點沒詞啊。

      沒有天生聰慧的孩子,他們的聰慧都源自于善于溝通的父母。

      這本書最重要的價值是告訴父母應該怎樣和孩子對話,才能最大化地激發其大腦潛能。即“3T”原則法:

      共情關注(Tune in):共情關注你的孩子在做什麼

      充分溝通(Talk more):與孩子讨論時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詞語

      輪流談話(Take turns):和孩子輪流參與談話

      其次,作者提倡稱贊孩子是基于過程的贊揚,這也是我非常贊同的觀點,父母稱贊得越細緻客觀,目标性越強,孩子越容易理解,越容易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而不是天天整些假大空,你好聰明哦,你好堅強哦等等,一沒考好就不讓看電視什麼的,這兩件事沒有直接聯系,有時候這類話往往會讓孩子覺得很懵,到最後也不知道要幹什麼。

      最後,作者希望父母們都學着做一名成長型思維的父母,因為時代在變,你的孩子也在進化。那些個“棍棒出好子的教條”可能已經不适應這個時代了,就連你崇拜的虎媽戰歌在長期看來也不是什麼好的理論,現今一定要明白指令對于孩子毫無益處,我們始終要勇于打破固定思維模式,與孩子一起成長才是王道。再有,不要覺得今天看到了語言詞彙的重要性,回家就開始打開早教機,循環模式的給孩子播放起,遺憾的告訴你那沒有用,詞彙能起作用是建立在共情的基礎上的!!!詞彙能起作用是建立在共情的基礎上的!!!詞彙能起作用是建立在共情的基礎上的!!!重要的事說三遍。

20200921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