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我真的不喜歡顧佳啊!

《三十而已》,這又是一部現象級的火劇。

在沒看劇之前,我已經被各大公衆号的文章給安利了好多遍了。

很多人說,太喜歡顧佳這個角色了!她簡直滿足了我們對完美女性的所有幻想——有腦子,有顔值;有學曆,有手腕;進可幹事業,退可守家庭;對家人無私奉獻,對朋友耐心體貼,對各路小三渣婊霸氣硬怼。

...

為了讓兒子能上頂級幼兒園,她可以低到塵埃去讨好庸俗的闊太太,甚至做到了給人光腳提鞋的程度。面對閨蜜心疼的目光,她也隻淡定地一笑,說:“這是我當媽的修行,是我必經的一課。”

為了讓丈夫的公司渡過難關,她親自出面應酬男客戶,面對渣男揩油,她先是半威脅地迂回拒絕:“X總,我門外有個弟弟,玩得特别開,酒吧、夜總會,各種小姑娘随您便,我這半老徐娘有什麼意思”,渣男仍有進一步舉動時,她又霸氣地回怼:“我老公說的沒錯,我們就是把廠子點了,也不接你的單!”

為了兒子以後踏入貴族階層鋪路,她典當了首飾和包包,給兒子報了昂貴的馬術班。

為了給丈夫的公司開拓業務,她絞盡腦汁融入豪門太太圈……

...

劇情确實很燃,各種社會焦點在編劇的神來之筆中,被無限放大——教育的焦慮;不同階層之間難以跨越的界限;外來人想在大城市紮根的艱難;中年女性的婚姻和事業瓶頸,每一個都切中了觀衆的痛點。

隻是,看得多了,越來越覺得顧佳的完美人妻角色其實有點擰巴。

比如,她一面要守好妻子的堅貞,一面又要忍受被油膩男摸手揩油;明明是理性高知女性人設,卻為了訂單成交,不惜給渣男安排色情娛樂;深愛丈夫善解人意的她,卻不能理解藝術家丈夫的人生追求……

雖然,編劇為了宣傳正能量,給顧佳安排了很多正面的情節,(比如,顧佳完全無視社會地位差異和曉芹、曼妮做閨蜜;不排擠幼兒園患癫痫的孩子),但夾裹在正面形象下面的,其實還是唯金錢至上的價值觀。

顧佳的焦慮有一多半來自她層疊不斷的欲望——

他們已經住上了頂級小區,但是見識過闊太的頂層豪宅後,她又馬不停蹄地鞭策丈夫:“老公,X太40歲了,我們才30歲,再過十年,我相信我們也可以住在那樣的房子裡!”

明知道兒子并不喜歡上馬術課,但為了所謂的貴族階層,她還是執意讓兒子去上課。

她絞盡腦汁讓兒子上頂級幼兒園,也隻是因為周圍的富人後代們都上那個幼兒園。

表面看,顧佳是周全體面的,但面對真實的生活,我沒有看到她這個階層應有的愉悅和享受,更多的是滿滿的疲累。

很多時候,她似乎完全戒掉了情緒——在手撕了霸淩兒子的渣女媽媽之後,即使手腕受流血了,因為不想影響丈夫工作,她幾乎沒有流露出任何情緒;在富太太圈,不論收到什麼樣的羞辱,她也平靜以待,絕不失态。

...

難道編劇是要宣揚,人到中年的頂級階段,就是要做到“戒掉情緒,為目标至上?”

可扪心自問,這樣完美的人妻角色,現實中又有幾人能做到?

編劇把顧佳塑造的太完美了——她能搞定各種奇葩的富太太,能輕松地手撕小三,安慰失意的閨蜜達到出口成章的水準,堪比專業心理醫生,就連随手做的甜點都是專業法式大廚的水平……

甚至,編劇為了美化顧佳的形象,把其他富太太都寫成了無腦無品的空心人——同樣都是富太,隻有顧佳是有文化、有品味、有思想、有道德的。

然而,太完美就不真實,再喜歡,迷戀的終究是個虛假的藝術形象。

相比較而言,我倒覺得曉芹那一趴看起來更真實——人到30了,但依然有哭有鬧,有正常的怯懦和迷茫,也敢于在生活的錘打下一點點尋找自己。

雖然知道這樣寫,可能會被罵,但我還是想說,其實不是太喜歡顧佳這個角色。或許是因為,她反襯出了早就30+的我輩平庸女子的弱雞。

我們這些平凡的女人已經夠累了,要工作,要管娃,這種情況下再拿這樣一個完美女性來當楷模,真的是不要活了。

30歲怎麼了?

誰規定了,30歲就不能脆弱?30歲就不能放肆流淚?30歲也依然會迷茫啊!

隻要不放棄,就不算生活的弱者。

要我說,30歲的顧佳,最大的問題就是:學霸人設太足,步步緊逼,沒有學會适當的松弛。

豪宅非要住到頂層嗎?門檻最高的幼兒園,就是最好的嗎?接受老公的追求,讓他安安穩穩當個煙花設計師,就不能幸福嗎?

未必吧。

會周旋,敢打拼是一種智慧,适當的時候懂不争,能松弛,也是一種智慧。

對生活的感知,其實是需要一定的松弛度的。

有人說,成年人的生活沒有容易的,平靜的表面下,難免有腥風血雨。

是的,真實的生活肯定有這樣那樣的陰暗面,然而,編劇最擅長的是為劇情沖突,去誇大這種陰暗面。

所以,劇是好劇,戳中了痛點,也拍出了30歲女人的掙紮和煎熬,但我們也該保持獨立思考,别輕易被顧佳的完美人設洗了腦。

30+的人生,除了被主流粗暴的價值觀夾裹着一路向前,也該學會從容地找到自己。

其實,相比三個女主的故事,每集結尾時,作為彩蛋出現的擺攤賣餅的一家人,更讓我覺得治愈。

風雨無阻擺攤的一家人,沒有那麼多拼不完的欲望,也沒有需要強力支撐的體面,他們隻想認真地賣好每一張餅,過好與家人相守的每一個夜晚。

在這種質樸生活的映襯下,劇裡豪門中産們的焦慮,看起來更像是一種“作”。

或許,這是編劇在被迫迎合主流審美的無奈之下,暗暗做的一個隐晦的諷刺吧。

(本文原标題:《三十而已》:中年人的松弛,很難得。)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