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通過對“叢式薩提亞”的學習,從人際互動、個人内在、原生家庭三大系統來提升...

...

《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這本書的作者是國内心理咨詢師叢揚洋,畢業于魯東大學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曾經的他是一個自卑自棄的人,性格膽小懦弱,處理不好人際關系,工作的壓力更是讓他抑郁自閉。幸運的是,他在一次工作的機會中,偶然接觸到了“薩提亞模式”,就此實現了人生的逆轉。

學習“薩提亞模式”的第三年,他已經徹底自我革新,人生變得精彩、有活力。所以,他希望能将這種心理學習模式傳播出去。經過自身對“薩提亞模式”多年的摸索,最終,他總結出一套适合當代人學習,更本土化的“叢式薩提亞”,以幫助更多人走出心理困境,獲得提升和成長。

說到這裡,大家一定很好奇什麼是“薩提亞模式”?它是美國心理學家薩提亞提出的經驗派家庭治療方案,用來改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本書作者叢揚洋将原始的“薩提亞模式”進行提升,現在的“叢式薩提亞”不僅僅是用來改善家庭關系,更重要的是幫助人們尋找人生的價值。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叢式薩提亞”,曾幫助衆多的人掃除心中的陰霾,讓原本“黴運纏身”的人生獲得嶄新的希望和方向。

接下來,我将通過兩方面帶領大家學習“叢式薩提亞”。第一部分,介紹“叢式薩提亞”的核心是自我價值;第二部分,分别講解“叢式薩提亞”的三大系統——人際互動系統、個人内在系統和原生家庭系統。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叢式薩提亞”的核心——自我價值。

自我價值是什麼呢?其實,它是一個瓶子,裡面裝滿了人的各種渴望,包括:愛、安全感、贊美、認可等等。

自我價值感高的人通常擁有很強的自信心,對生活樂觀,積極向上;自我價值感低的人,會表現得自卑自棄,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自我價值感低的人,他們的瓶子是比較空的,隻能從别人那裡獲取“自由”、“尊重”等一切渴望,來填補自己的瓶子。

通常他們會用兩種方法來“填滿瓶子”。第一種方法:通過努力做事,讓他人看到自己的優點或者成就,來獲得他人的認可,比如,在朋友圈喜歡曬豪車、曬自拍的人就是在試圖“裝滿瓶子”;第二種方法:通過否定他人,拿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比較,他人不如自己,貶低他人擡高自己。

這兩種方法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獲得價值感,但一旦别人不願意将“贊美”、“安全感”等渴望傳遞出來,那這個人就還是一個“空瓶子”的人,他就會覺得自我價值感低。

實際上,價值感的獲取不是通過他人的給予,而是通過自己。我們應該認真地審視自我,發現自我的資源,無論我們的性格是開朗的,沉靜的,張揚的,還是害羞的,它都是我們接觸這個世界的工具,工具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隻是看我們如何使用它。

所以,我們的性格中并不存在真正的“缺點”,我們要正确認識自我性格,不要排斥它,學會欣賞自我,懂得自我的每一個部分都是個人最好的資源。

接下來進入第二部分,我将給大家分别介紹三大系統。

“叢式薩提亞”的第一個系統——人際互動。

我們的社會是一個“人際社會”,隻要身處社會,我們就必須和人打交道,想要獲得好的人際關系,溝通很重要,不過,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會溝通。

我們的生活中常見四種錯誤的溝通模式。

第一種,讨好。比如,一個男子想要獲得女神的認可,他就會變得卑躬屈膝,女神讓他往東他不會往西。

第二種,指責。最常見的就是領導對下屬的責罵,對下屬表現出不尊重,責罵員工工作沒有做到位。

第三種,超理智。比如,一男一女出去玩,女孩說:“真讨厭,今天好大的太陽,把我曬黑了。”這個超理智的男孩就會說:“曬太陽有助于你身體健康,改善你的新陳代謝,多曬太陽還能補鈣補血,曬太陽這麼好,怕什麼黑啊。”此時,這個女孩一定覺得這個男孩真不解風情。

第四種,打岔。金庸筆下的老頑童就是這樣的人,别人無論在說什麼嚴肅的話題,在老頑童眼裡,都不關他的事,常常打岔、開玩笑。

這些錯誤的溝通模式,都影響着我們的人際關系,其實想要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并不複雜。

第一點,我們需要學會将一個問題細化拆解,發現哪些地方我們習慣于用錯誤的方式溝通,及時改正它;第二點,仔細想想,我們所理解的内容是不是别人也會這樣理解,會不會因為文化、年齡的差異而産生歧義。

了解了我們的人際溝通,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叢式薩提亞”的第二個系統——個人内在。

生活中,每天都會發生形形色色的事情,對于這些事情,不同的人會用不同的行為方式來應對,而造成這些行為的,都是人們背後的心理過程。

心理學研究認為,人們在生活中經曆的各種事情,都在六個層次上同時有着體驗,分别是“行為、應對、感受、觀點、期待和渴望”。我們的“行為”是可以被觀察到的,而其他五個感受“應對、感受、觀點、期待和渴望”是不能被直接觀察到的。正如一座冰山我們可以看到水上漂浮的那一部分,而水下大部分的山體我們看不到,這個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論。

那麼,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講講除了“行為”以外,這五種隐藏的體驗。

第一種,應對。

應對是指我們對所發生的事情産生的心理想法,我們應該關注事情是如何發生的,而不是将重點放在發生了什麼事情。當一個人對内在過程懂得自我思考時,他的行為自然會轉變。

我們轉化應對方式,不是讓我們摒棄舊的應對方法,而是增加新的應對方法,讓選擇變得更多,視野就會更加開闊。

第二種,感受。

這是指事情發生時候,我們的情緒變化。我們應該認識到,情緒本身是我們自己的,所以,我們應該為情緒負責,如果讓情緒左右我們自身,我們就會成為情緒的“奴隸”。

我們不要讓他人不好的情緒影響到自身,他人的情緒無需我們承擔。情緒靠壓抑是不會消失的,需要我們懂得經常釋放,我們要學會和情緒和平共處,讓它為我們服務。

第三種,觀點。

我們自身的觀點基本都是由我們的生活經驗所帶來的,但是這些觀點,僅僅是我們自身對事物的定義,并非是律令和全部事實。

我們應該拒絕那些絕對化的自我限定,感覺身體累了就要休息,不要強加規則讓自己得不到該有的放松。停止對自己和他人“貼标簽”的行為,那隻會限制我們對事物做全面的認識。

第四種,期待。

我們每天都會産生無數個期待,但期待太多未必是好事,期待得不到滿足會讓我們感到壓力倍增。我們應該學會放下或者降低那些未滿足的期待,使其達到我們可以實現的範圍;也可以找到替代當前期待的其他期待,這樣我們就可以保持着動力繼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第五種,渴望。

渴望是指我們需要得到愛、接納、尊重等等。如果我們的渴望沒有得到滿足,我們也許會咄咄逼人、迎合他人或者選擇逃避。渴望并不是從别人那裡獲取的,能滿足自己渴望的人隻有自己,學會接納自己,自己給自己歸屬感。

最後,我們來了解“叢式薩提亞”的第三個系統——原生家庭。

我們的家庭對我們的生活影響究竟有多大?心理學家薩提亞曾說“人是家庭塑造出來的”,随着我們成家立業,我們也許會發現,我們的種種行為,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都越來越像父母。

我們用他們教育我們的方式和别人打交道,我們每個家庭都有固定的條條框框,我們不能打鬧,必須安靜;我們不能發展愛好,要努力學習;我們不能為所欲為,要懂禮貌。這些一切看似為了我們成長的人生規則,卻在不知不覺中限制了我們的思想。如果一個人小時候做事經常被催促,長大後就會變得急躁;小時候經常被禁止哭鬧,長大後就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情緒。

但我們早已成年,離開父母思維模式的約束,我們應該學會打破曾經的自我,思考當下的我們,轉變觀念,審視自我的内心深處,并獲得更多的成長。

書講到這裡,我們已經了解的差不多了,接下來,我來為大家總結一下:本書我們着重學習了“叢式薩提亞”。第一部分,我們學習了“叢式薩提亞”的核心——自我價值;第二部分,我們分别講述了“叢式薩提亞”的三大系統——人際互動系統、個人内在系統和原生家庭系統。學習“叢式薩提亞”不僅能夠獲得個人成長,還能改善人際關系,從而創造自我價值。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