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脆弱又不善溝通?先停止你的過度保護

家長朋友要知道,我們都不可能一輩子保護孩子,總有一天他們會離開父母的庇護,獨自面對社會與自己的人生。

如果不想讓孩子毫無處理危機、處理沖突、與他人溝通的能力的話,就不要在幼兒時期過度保護孩子。

因為隻有讓孩子在成長階段學會自我保護和協調溝通,才可以說具備了基本融入社會的能力!

舉個真實例:嬌嬌是個性格好強的孩子,幼兒園的一次親子活動裡,有一個比賽“過河”,小朋友們在幾座“獨木橋”上争先恐後的賽跑。

...

嬌嬌身邊的一個男孩兒跑過的時候嫌妨礙了他,于是突然甩手打了嬌嬌的臉一下。

嬌嬌毫不猶豫地迅速還擊,一拳打向小男孩,把他打下了“獨木橋”。連旁邊觀看的家長朋友們都沒有反應過來。

男孩的家長愣了一下,沖了過去強行抱走了男孩,并沒有讓孩子們再有交流的過程,也沒有再參加後面的親子活動。

而嬌嬌的媽媽爸爸一直遠遠地看着這一幕,全程沒有插手。

...

面對孩子的沖突,也許是愛子心切,也許是認為迅速插手是正确解決沖突孩子矛盾的方式。

男孩的媽媽不希望孩子與同伴沖突,認為“沖突就是不好的”,擔心自己的孩子把别人打傷,更擔心自己孩子吃虧。

由于對自己孩子的愛,導緻每次沖突都過度保護自己的孩子,不知不覺把孩子間的沖突想象的非常嚴重、可怕。認為這種沖突會給孩子造成傷害、陰影,隻要看到孩子與别人有矛盾,就迅速挺身而出。

家長朋友的這種過度的“保護”,恰恰扼殺了自己孩子成長的空間。

孩子之間的沖突,出發點都是非常單純的,并非什麼深刻原因的“大仇恨”。孩子也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脆弱,那麼易受傷害。

一般來說隻要不是拿器械的推打、推搡,大人不要太着急去插手。

當然很多家長們通常不會這麼想,他們無法忍受孩子在自己面前受到一絲的傷害。

可是這樣的中斷沖突,會讓自己的孩子變得越來越脆弱,越來越容易受到傷害。

孩子互相推打一下,他們之間完全不覺得是什麼“記仇”的大事兒,五分鐘過後就自己玩到了一起,誰挨打誰打誰早就忘了。老師在事後會找到合适的機會讓孩子們懂得“君子動口不動手”的道理,避免以後用“拳頭”說話。

反而是家長,看到孩子“打鬥”,就覺得替孩子委屈、憋心、心疼。

過度保護最大的後果,就是剝奪了孩子與同伴間學習解決沖突的機會。

孩子根本沒機會學習如何解決矛盾,怎麼懂得和人相處呢?

...

如果不是經曆一次次的沖突,孩子又怎麼學會溝通、協調?難不成孩子一輩子遇到沖突和困難的時候,家長都能“空降解圍”嗎?

家長應該學會何時放手,如何保護,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

【育兒知識每天更新,請點個關注吧!】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