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唯一正确方式(下)

應該說,搜狗百科給習慣做的這個解釋還是非常全面的,但還是有遺漏。這個遺漏就在于它隻說了“習慣一經養成,若遭到破壞會産生不愉快或不安的感覺”,而沒有說當事人在出現習慣行為時候的内心體驗。而這一點,極為重要。

解釋裡說“這種行為模式可以通過有意識練習形成,也可以是無意識地多次重複形成。”可你想過沒有,“吃糠咽菜”會成為習慣嗎?即使你天天吃、年年吃,能習慣嗎?咱就說看書,對一個擁有本科學曆的人來說,至少要讀16年的書,“著作等身”肯定不是,但“讀書等身”肯定是綽綽有餘的,你看又有幾個人有“閱讀的習慣”呢?

在這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就是“内心體驗”。一種行為要養成所謂的習慣,底線是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當事人不能感到難受。可以是無所謂,可以是很舒服、很愉悅,但就是不能難受。隻要一件事做起來感到難受,就是一萬年也不可能養成習慣。習慣吃苦?這不是有病嗎?

說到難受,有一種例外情況,就是“先苦後甜”。咱還是說讀書,剛開始的時候可能看着書就想睡覺,看不了幾頁就想睡覺,可逼着自己看上一段時間,在某一天可能就會突然體驗到讀書的樂趣,突然體驗到古人所說的那種“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的境界。但問題是,這種“突然”的轉變不可控。說的再準确一點,這種“逼”如果是“自己逼自己”,還是有可能等到“突然”轉變的那一天的,如果是被别人“逼”,那希望就極渺茫了。

...

圖片來源于網絡

為什麼“内心體驗”這麼厲害?

積極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曾用一個有趣的比喻,來描述我們的心理。他說:

人的情感面就像一頭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個騎象人。騎象人騎在大象背上,手裡握着缰繩,好像是他在指揮大象,但事實上,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發生沖突,他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過大象的。我們做一件事的内心體驗就是這頭大象的主要組成部分。

這個比喻讓我聯想到了兩口子過日子。你作為丈夫再厲害,你做的決定再正确,你掙錢再多,隻要沒把老婆哄高興,你這日子就甭想過好了!這也印證了那句名言:家不是講理的地方。那講情又要講到什麼地步呢?講到老婆高興為止。

我們經常說要給孩子養成這個習慣、養成那個習慣,其實很多都是我們的一廂情願,都是我們在違背心理規律的情況下做出的美好想象。

靠“每晚錄制讀書視頻微信群打卡”這種方式,是不可能培養出孩子閱讀習慣的。一是時間不夠長、頻次不夠多,二是因為孩子不可能從這種完成任務的表演中體驗到樂趣。

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唯一正确方式,就是給孩子布置一個充滿書的環境,然後慢慢引導孩子在這個“書海”裡浸泡,慢慢讓孩子體驗到讀書的樂趣。

有什麼疑惑盡管問

我們是陪伴孩子成長的同路人

關注同名(蓬勃育兒社)微信公衆号,獲取更多育兒信息!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