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總被情緒牽着鼻子走?

...

01.

不良的過激情緒有哪些?

世界十大最具影響力應用心理學大師阿爾伯特·埃利斯,理性情緒療法REBT的創建者,将不良的過激情緒分為以下4種。

1) 過分的煩躁

比如早上出門上班,發現下雨了自己忘記帶傘;

上班路上又因交通擁堵而遲到,到了公司被領導批評;

這時候的你看什麼都不順眼,心理莫名的煩躁、焦慮。

本來應該效率高的早晨,你卻什麼工作也做不進去,因此耽誤了下午與甲方約好的方案彙報。

這種煩躁的情緒會導緻你長時間的不快樂,你可能會怪自己、怪下雨、怪公交司機、怪領導,但是原因真的在他們身上嗎?

2) 過分的生氣

過分生氣的情緒是對他人突然表示戒備,憤怒一觸即發。

比如一個平時看起來很和善的人,突然因為别人的一個行為雷霆大怒,破口大罵、砸東西,這就是因為他内心被這種過分生氣的情緒所支配,無法控制自己言行。

3) 過分的抑郁

因為某件事情的結果,導緻自己内心抑郁,幹什麼事情都無精打采,别人說什麼都聽不進去。

比如說,失戀這件事情,很多人會因為失戀郁郁寡歡,吃飯也不香了,睡覺也不甜了,别人怎麼勸都不搭理,始終沉寂在自己的悲傷中。

最後都不知道是在為逝去的感情而抑郁,還是在為自己難過的心情而抑郁。

4) 過分的内疚

因某件事而過度責怪自己的情緒,導緻自己無法釋懷或者原諒自己,從而産生偏執想法。

如“當時我要是不怎樣怎樣,現在就不會怎樣怎樣了”

“都怪我,這件事才沒有做好”等諸如此類的思維模式。

這些過激的不良行為,不僅會傷害别人,受傷最深的其實是自己。

那麼我們如何去定義過分呢?

不良的情緒在産生的時候,如果自己能夠意識到情緒過激了,就不算過分。

如果自己意識不到,當别人提出你可能存在過激的不良情緒時,那麼你就要注意了。

02.

不良的過激情緒是如何産生的?

如果你想有效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緒,不被情緒牽着鼻子走,就應該要知道,這些不良的過激情緒是如何産生的。

埃利斯創建的【情緒ABC理論】,可以幫助我們來了解這一點。

舉個栗子:

你的孩子在學校考了0分,你認為平時也沒少給她報班補課,也不至于考0分吧,一定是她沒有認真學習。

對此你感到非常生氣,于是你把孩子痛罵一頓。

這個時候丈夫回家,看見你責罵孩子試圖勸說,于是你把氣撒到了丈夫身上,當着孩子的面跟丈夫大吵一架,最後一家三口都很不開心。


...

如上圖所描述:

A(Antecedent):指具體的某件事情(誘發事件)

B(Belief):你對這件事情的認知和評價而産生的信念

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後果

一個不良的過激情緒是對某件事情(A)的認知和評價,産生的信念(B),最終導緻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C)的結果,我們前面所說的四種過激情緒,就是這裡的(C)。

很多人錯誤的認為隻有改變了A就不會有C的發生,所以拼命的去改變A。

面對父母的嚴厲就瘋狂的逃避,結果父母對自己更加嚴厲,導緻關系更加疏遠;

孩子學習不好,就瘋狂報班補習,結果孩子和家長都不堪重負;

老公出軌就瘋狂的抓小三,抓了小三還有小四,婚姻生活痛苦不堪。

事實上,【情緒ABC理論】中,我們需要正确認識的是由于A的發生産生了B才導緻了C,并不是因為A直接導緻了C。

所以B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想要控制過激的不良情緒,就需要對誘發事件A有正确的認知和理解。

03.

如何控制不良的過激情緒?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不如意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隻要你看開了,那麼生活中八九成的事情都不會困擾你。

當然“看開”是有前提的,你必須知道知道是什麼原因導緻了你看不開,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對A産生了錯誤的認知B。

在這之前,你需要認識到什麼樣的B是錯誤的。

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錯誤的認知B有三種:

1) 思維模式的恐怖化

就是習慣性的将事情的後果去誇張、放大,預設事情的後果不堪設想。

恐婚、恐高、社恐等一些列心理疾病,就是因為這種将事情恐怖化從而有了錯誤的認知而導緻的。

2) 思維模式的應該化

這類人内心有一套強大的、固執的、評價事物的标準。

父母就應該給孩子準備婚房、嫁妝;

男人就應該賺錢給女人花;

孩子就應該天天看書學習;

女孩子就應該要嫁個有錢人等等。

所以當你的父母沒有給你準備婚房、嫁妝的時候,你就會生氣、抱怨、憎恨他們;

你的另一半不給你錢花的時候,你就認為他不愛你;

你的孩子學習不好的時候,你就會指責孩子不争氣;

你會覺得所有婚後不幸的女孩子,都是因為沒有嫁個一個能讓他過上好日子的男人。

可是誰告訴過你,這一切都是應該的呢?

3) 思維模式的合理化

這是一種極度悲觀的思維模式,這類人會認為無論發生什麼不好事情我都接受:我這個人天生就這樣,我什麼都做不好,大家不喜歡我是正常的,等等自怨自艾、自暴自棄的想法。

這種思維模式在心理學上也叫【習得性無助】,當一個人有了習得性無助的習慣的時候,他們遇到任何狀況幾乎不反抗,活得非常頹廢。

看到這裡,你應該對過去的種種困惑找到了問題的所在,那麼要如何修正自我呢?

請記住以下四步,并且在以後的生活中常常練習。

第一步:自我反思

面對孩子學習不好這件事,我為什麼會如此生氣,找找問題的原因,究竟是這件事情的原因還是自己的原因?

第二步:多角度審視自己的看法

當意識到或者别人提醒到存在不良過激情緒的時候第一時間審視自己的看法是否存在偏差,這種審視要從多角度進行。

首先站在自己的角度,孩子學習不好這件事情我應該要生氣嗎?生氣有用嗎?我的孩子就一定要考第一名嗎?我是不是存在應該化的思維模式。

其次是孩子的角度,面對一個暴怒的媽媽孩子會不會媽媽不愛她,就算以後拼命學習來博取媽媽的好感,一旦她不需要媽媽的好感了是不是就會放棄學習?

然後是從當下的關系去考慮,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系是否會因為此事而破壞導緻今後無法修補?

能做到這一步,我相信大多數人内心已經有了正确的判斷。

那麼下一步就是:與自己錯誤的看法做對抗,告訴自己生氣不是最明智的選擇。

也可以從生理角度去調節一下自己,做做深呼吸、分散一下注意力等,延遲情緒的爆發。

最後一步就是:尋找更好的解決方式。

當孩子拿着考了零分的卷子戰戰兢兢地站在你面前,相比你的暴怒,你的安慰和鼓勵一定會更能幫助到她。

寫在最後

《親密關系》一書中曾提到:要解決問題,必須先跳脫問題的框架。你必須得突破自己的認知,必須先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

很多人都認為關系的好壞是雙方的事情,一方無動于衷,另一方怎麼努力都沒有用。

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一旦你開始審視自己的問題,審視自己的認知,讓自己的不良過激情緒得到控制,你會發現問題其實根本不在對方身上,與人相處也就會輕松很多。

放下我執,颠覆内心深處的認知障礙,方可修正自我。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