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抑郁症:竭盡全力,仍沒有自我存在感,生命還有何意義

...

王金現

總綱

女孩17歲,高二學生。被醫院診斷為重度抑郁症。連續辍學兩個多月,父母說她有輕生念頭。

初次咨詢結束後,我無法簡單複盤了事。大腦中反複出現有關當事人的各種事情,内心是各種複雜的難受,越要忘記,越是想起。我似乎感覺到,來訪者作為一個人,多麼需要被另外一個人所涵容,所鏡映。仿佛聽到有個聲音在說:再不看到我,就永遠看不到我了。

我想通過對個案的梳理,告訴大家:青春期抑郁症表達的含義,就是孩子無法找到自我意識,無法形成自我角色。家庭和社會,要允許并支持孩子以自己的方式體驗生命,活出意義。而不隻是期待他們專注于學習成績,一好百好。

01到訪

父母親帶着女孩一塊兒來到咨詢室。我的咨詢室放了一圈的靠背椅子,來訪者可以随便找自己舒适的位子落座。女孩走進裡邊面門而坐,她的父母親則在門口并坐,與其說他們三人形成一個長三角形,倒不如說是“1+1對”。

我在女孩旁邊坐下,同時也能夠顧及到父母。

女孩要求父母講明來意。她一臉的疲憊,眼睛微閉,似乎懶得說話,也沒有氣力。父母親欲言又止,吞吞吐吐地說孩子的狀态不好。女孩一臉漠然,面色灰沉。

我轉向女孩:你感覺怎樣,是不是很累?

女孩說:我對生活已經沒有任何感覺。

似乎要回應我對她的關注,眼睛裡閃出些精神說:我在醫院被診斷為重度抑郁症。

我點頭,感覺可以深入跟她交談了,于是問:要父母回避下嗎?還是大家在一起談談?

女孩果斷說要單獨談。

我送父母出門,在門外父母争相向我介紹他們對女孩的各種猜測,我微笑着拒絕了,說:讓我跟孩子談談吧。

在這短暫的見面中,有兩個值得注意的現象。一是父母親和女兒的“1對+1”組合;二是當面支吾,背對女孩想要說很多父母。這有什麼意義麼?

02 症狀

我笑着走進咨詢室,對女孩說了剛才觀察到的兩個現象。

女孩的眼淚不受控制地流下來了。她說:就是這樣的感覺,他們很關心我,給我買好吃的,好用的,但是在我心裡,他們卻離我很遠,我像一個人在外面一樣,很孤獨。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這樣,一旦覺察到被關注,被理解,其實是很願意打心扉的。但是,父母親的喋喋不休和老師們的諄諄教導,往往會讓他們關閉心窗。

我從抑郁症說起,問她有沒有過自我毀滅想法。因為重度抑郁症,心理咨詢首先要做自我毀滅評估,并且進行重點幹預。 

女孩苦笑說:我曾經用小刀割過手腕,太疼了。

我也笑了下。表示理解。我知道,消除自我毀滅念頭,構建生命的意義,是咨詢的重點。

女孩說,但是她對生活一點熱情也沒有。沒有熱情,其實是内心的無助、無望感。并講了自己的具體情況。

她說,從去年開始,她心情不好的時候,手腕就會疼痛。去醫院各種檢查,沒問題。因此辍學了幾個月。

我理解她的手腕疼,可能是種軀體化症狀,之後就轉化成為重度抑郁了。但我沒有發表意見。

她說,高中之後,她學習很努力,但成績一般。班主任對她期待很高,要求也很高,讓她覺得總是被挑剔。初中,小學,她一直是老師和同學心中的驕傲,也是自己的自豪。但現在,她變成了醜小鴨。常常擡不起一點兒頭來。

聽得出,她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同,把自己的價值感建立在優異的學習成績上。她的自尊,也是建立在外人的評價上。

她說,不管怎樣努力,學習成績都不能令人滿意。于是擔心将來考不上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感覺前途一片暗淡。

我感歎,這是她的糟糕思維模式的特點。這樣思維模式隻能帶她進入絕望的死胡同。很多孩子抑郁自我毀滅,都跟這種思維模式有關。

她說,父母從小就說,隻要她學習好,其他一切都不用考慮。母親專職在家照顧她和弟弟。但,現在明顯感覺自己是父母的累贅和負擔。自己對不起他們。不如死了好,再也不給父母添麻煩了。

唉,孩子何嘗不願意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成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但是,努力之後仍然無法達到目标,孩子就會陷入無助。

她說,經常感覺自己沒用,活着也沒有意思。生活沒有樂趣。對什麼都提不起勁來。

我知道,抑郁症,是無法形成自我意識和自我角色感,生命能量耗竭殆盡了。

我對女孩形成了強烈印象:在小學初中階段,學習成績并借此獲得他人的認可,是女孩自我價值感的核心。高中後,她仍然不斷要求自己學習好,以得到外界認可,然而現實卻越來越困難,導緻自身強烈的無助、無望感。于是她的内在積累并壓抑着巨大的憤怒及毀滅性的暴發,産生自我毀滅的傾向,在生活和學習中找不到意義感。

03 解讀

對于家長或者外界人士,很難理解,本該是無憂無慮的孩子,怎麼就抑郁了呢?怎麼會有這麼多事兒啊。因此,必須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到青春期孩子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美國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愛利克·埃裡克森(Erik H Erikson)指出:青春期的核心問題是自我意識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我是誰?我以什麼方式融入社會?我的身體怎麼了?這個三個問題的答案,即構成了自我的意識,并形成自我的角色,獲得生命的意義感。

這個時期,要依賴于學校和家庭的認可,才能獲得自我價值感,建立自尊。為此,她需要刻苦學習,取得優異的成績。問題在于,随着年齡和經驗增長,他們逐漸發現,隻把學習搞好,并不能給自己帶來穩定的價值感。一是單一的學習目标,難度越來越大,傾盡全力,也難以滿意。二是現實在不斷告訴他們,單一的學習目标無法形成多維度的價值支撐,隻能讓他們感到更加脆弱。所以,從理智的層面,他們認為應該把學習搞好;但在潛意識中他們體驗到,學習并不能帶給自己穩定的價值感。所以,内心就會很沖突。

有些孩子可能直接把沖突外化,那就是不再上學。但是,道德感強大的孩子,就可難會用心理症狀的方式來應對内心的沖突。

心理症狀,就是失功能的解決沖突方式。抑郁症,表達的是一種絕望的反叛與對抗。用疾病來對抗學習。因為在理智層面,不允許自己放任,那麼,生病,就成為一種被允許的偷懶了。青少年的軀體化症狀,就是典型的表現。女孩心情不好時就手疼,到醫院又查不出病來,就是這個原因。我手疼不能上學,不是我不想上學。其實呢,努力也成績也提不上去,誰願意去學校?——這當然不能明說。

解決沖突的方式,包含着在自尊、價值感、思維、及情緒等方面表現出的不同特點。

心理咨詢師對來訪者的理解,其實就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對于來訪者出現的情況,在自尊、價值感、思維、情感等方面進行心理評估和分析,得出自己的假設,構建出相應的咨詢目标。

自我價值感的支柱太過單一。唯有學習成績,是自我存在感和價值感的來源,而現在這唯一的支柱,卻面臨坍塌。這也直接導緻女孩的自尊崩潰。

心理咨詢的目标,就是跟來訪者一起重建生命的意義,從不同維度上獲得自我價值感。而不是單一的學習成績。對于生命來說,存在本身,就是有價值的。

糟糕的思維模式。成績不好,考不好大學,沒有好工作,對不起父母,自己是累贅。這是一步步走進死胡同的思維模式。

心理咨詢的目标,就是幫助來訪者看到自己的思維模式,及帶來的影響。在體驗中挑戰某些觀念,來調整自己的認知結構。以此,把來訪者從絕望的死胡同裡拉出來,看到生命的陽光。

内心的憤怒與委屈得不到理解和支持。

一方面,孩子渴望自由,渴望快樂,渴望成為自己。但他們快樂的來源太過單一。隻有學習好,才能得到認可,獲得些許的快樂。在單調而沉悶的學習生活中,他們沒有自由,沒有快樂。他們的憤怒與委屈,是不被看見的。

另一方面,現代教育背景之下,他們無法成為獨特的自己,似乎隻能成為學習的奴隸,成為乖孩子,活出虛假的自己。這一點,更讓他們憤怒。

咨詢的目标,争取家長的支持,在豐富的生活中去體驗自己,而不把孩子捆綁在學習上。支持孩子的想法,允許孩子犯錯。家長要明白,不能保障孩子一生幸福,那就不如歸還孩子體驗生命的權力。

在具體咨詢中,我是以自我毀滅幹預為重點,從思想觀念上,内在憤怒及委屈的轉變上,對待生命态度等方面,進行系統的咨詢工作的。

04累贅感

我問她養過貓或者狗之類的寵物麼?

可能出于情感上的連接,女孩并沒有思考我問這的用意,直接就落淚了。

女孩說很早就要求父母買隻狗。但是,父母們拒絕了。

我想,女孩被觸動的,是自己的意見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父母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安排孩子的生活,隻希望孩子專心專注于學校的學習。那眼淚,是委屈也是憤怒。

然而,我沒有就這些進行探讨,因為環境如此,我不想激化女孩内心的憤怒。仇恨父母,是沒有什麼建設作用的。

我說:假想一下,你養了一隻貓,當然要每天喂食喝水搞衛生,付出很多辛苦勞動。因為你的付出,所以,你可以支配和控制它,規定它幾點叫,什麼時候跳躍。這樣行不行呢?

當然不行。我養它,是為了讓它快樂。而不是控制它。女孩快速說。

我說:但是,你好像就是那隻被控制的貓。父母養了你,你就要按照他們的要求考好成績,好大學,找好工作。而不能獨立地唱自己的歌,有自己的快樂。是這樣的嗎?

女孩怔了一下,沒有激烈地流淚,似乎感到出乎意料,思考良久。說:其實,我父母也不是完全控制我,他們也說學習不好也不要緊。還給我買吃的,穿的,允許我不上學。

很多時候,直面内心的感受,就會發現,現實中可能不是想象的那樣子。比如,在看待父母方面。也許,父母希望孩子健康,快樂,而不隻是學習。

我說:但是,你無法放過自己。你認為如果學習不好,就是他們的負擔。就完全沒用了。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把提要求的父母,内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在内心來監督、評判、威脅、懲罰自己。這就是心理學上說的“超我”。

這下女孩哭了,眼睛卻是看着我。她說:我也很努力把學習搞好。可是不管如何努力,名次還是上不去。

這說明,她不是不想滿足那些期待,包括來自外界的,和“超我”的。每個孩子都希望通過得到外界的認可,來建立自己的認同,及内在價值感。

我說:是啊,學習成績,是你價值感的唯一來源,是得到老師和同學喜歡的唯一途徑,是報答父母的唯一方式。現在,這個靠不住了。你整個人,包括整個生命都覺得沒有意思了。然而,你并不是父母的負擔,也許父母并不認為他們養育了你,就得讓你滿足他們的期待。你對貓尚且如此,何況父母?

女孩的道德感很強(也就是内在的超我強大),她希望自己成為父母的驕傲,那自然也是自己的驕傲。但是,學習,就是太難了。這讓她産生了愧對父母的感覺。同時也把父母的期待體驗為對自己的控制。由此内心充滿了憤怒和怨恨。

女孩思索了很長時間,說以前從沒有從養育者的角度想過這些。

通過養貓的類比,我是想要讓女孩似乎明白一些道理:父母養育孩子,并不是支配和控制孩子的法碼。隻不過,父母很多時候也不知道什麼才真正是對孩子好的。達不到父母的期待,并不需要什麼愧疚。孩子有自己的人生想法,也并不是忤逆大罪。

我認為女孩的認知已經發生轉變,這或許會給她增添新的力量。但沒有想到,理念的轉變,也點燃了她内心的憤怒。

05 自我毀滅

我看到女孩内心開始變化時,就快速引導她對待生命态度上作出改變。這個快速舉動,讓我付出了代價。

我是這樣說的:回頭看看你剛才表述的情況。我是沒有價值的;我是别人的累贅;我不管怎樣努力,前途也毫無希望。沿着這些方向看,你感覺如何?

當然是重度抑郁,我就是對生活沒有一點熱情了。她說。

我說:是的,那是一扇門,灰色的抑郁之門。然而,我看到了另外一扇門。打開它,外面灑滿金色陽光,有一條快樂和自由之路。你願意打開那另一扇門嗎?

我期待女孩說願意。

但是,女孩堅決地說:不願意。我甯願死。一死了之。那樣,我就可以得到解脫了,父母也不用再為我受累了。

她說:打開另外那扇門,會讓父母為我付出得更多!

唉,一次心理咨詢,真的不能期望有太多的太快的改變。我對于改變的期望值太高了。這讓我有些措手不及。

我似乎有些遺憾,也有些憤怒,說:十七歲,是生命的花季。我希望看到自由綻放的花兒,而不是過早凋零的花。

女孩一邊咬牙切齒,一邊流淚說:我就要讓它凋零。

我說:好吧。拿起剪刀,剪斷那朵花兒!我盯着她的眼睛繼續說:我看到你咬牙切齒,那是在表達你的憤怒;我也看到你的淚眼,那是在表達壓抑的情感,和對美好生命的渴望。

女孩的眼淚像沖破防線的洪水,滾滾而出。她的感情,出賣了她。剪斷花兒,是因為花兒不能自由地綻放,但并不是她不想讓花兒自由綻放。相反,她太想要了。隻不過,她不知道該如何沖破那些自由綻放的障礙。在她心目中,隻有學習成績優秀,才是唯一的綻放。但為此,她的心力已交瘁,所以她憤怒地要剪斷花兒,讓它凋零。

氣氛有些緊張。

06聯想

我引女孩站起身走到窗邊。女孩很順從我的指引。

我指着窗外的高樓說:前不久,四川一位15歲的女孩從25樓上跳下。她的父親為了接住她,被砸死了。你剛才說要自我毀滅,想象你從那高樓下跳下來,然後摔在地下,會發生什麼情景?

女孩身體抖動了下。仍然鎮定地說:我的父母肯定會很悲傷。

我說:是的。他們肯定會很悲傷。院子裡也很有很多人圍觀,議論。但是,他們會每天去那裡悲傷議論嗎?

女孩說不會。

我說,是的。他們悲傷也隻是一陣子,也不過三兩天而已,他們還會繼續以前的生活。一切都會過去的。

女孩噙着淚水。

我感覺刹那間,她對父母的怨恨和報複,也許得到了平息吧。她不想要打開生命的另一扇門,是不想給父母帶來麻煩。其實是表達内心的怨恨,孩子的成長不應該成長父母的麻煩和負擔。她所謂的自我毀滅,其實可能是為了讓父母内疚。

我讓她對自我毀滅進行聯想,就是想要讓她清晰内心的報複感及效果。在這個聯想中,可以釋放内心積壓的憤怒,也檢驗内心關于自我毀滅的想法是否值得。

07 選擇

事實上,女孩想要自我毀滅,還有另外一層用意。除了對抗社會期待讓她成為成績優異的孩子,讓父母内疚之外,一了百了,也可以讓自己得以逃避生活的艱難,不用再那麼無助、無力了。這是用毀滅自我的方式,以逃避外部壓力和困難。當憤怒向内攻擊自我的時候,毀滅的對象就是自己。

我們重新坐下後,女孩倔強地說:至少,我可以得到解脫。再也不用那麼難受了。不用面對父母,面對老師,面對學習了。

是的,必須承認,孩子們校努力學習,想要取得優異的成績,他們面臨的困難,并不比成人生活中的困難少。他們會會感到無助,會有絕望,會有想放棄自己的念頭。那種一了百了的想法,是内心極其無助和絕望的表達。

同時,也是渴望另外一些東西的反向表達。毀滅舊的自我,也意味着想要構建新的自我。

我說:如果真的死掉的話,那些不想要的東西,是可以不去面對了。但是,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呢?

女孩似乎不太理解。自我毀滅,難道還有想要的東西嗎?她凝視着我,一副思索的表情。這時候,她的臉色富有光澤。我在内心想,這才是青春的樣子啊。有生機而且美麗。

我說:想象你的靈魂在天空上,看到地面上血淋淋的屍體,以及漸漸淡忘而離去的人群。你内心會有什麼感覺呢?

女孩沒有那麼倔強了,聲音也變得柔軟起來。她說,我會得到自由。想去哪就去哪。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然後,她有些懷念地說,她呆在家裡這段時間裡,是快樂的自由的。父母并不強迫她讀書。她可以随便睡覺,玩,看電影。

唉,誰能夠想象,本該是無憂無慮的孩子,内心的快樂竟然那麼少。吃東西,看電影,睡覺,偷點懶,竟然是他們不可多得的快樂與自由。然而,自由,自主,輕松,快樂,猶如空氣一樣,是每一個生命都必需的東西啊。

我感歎說:通過死亡換取一點點的自由,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你在家裡體驗到的自由和快樂,才是你真正想要的。女孩當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為了獲取自由和快樂,竟然選用了極端地對待生命的方式。

我說:雖然每個人都有選擇對待生命方式的權力。隻不過,有些選擇付出的代價可能是不劃算的。

我強調說:雖然我一直都在引導你,但最終選擇的權力還在你自己。生命的意義到底在哪裡呢?我們究竟要如何對待自己的生命呢?希望你能夠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

作為心理咨詢師,我想說,世界很大,可以去看看。

08 心動

女孩思考的眼睛會說話。我判斷着,她内心已經轉向争取自由,活出生命的意義。但怎樣面對學校的學習和老師,似乎還有很多具體工作要做。這其實是需要面對她内心的無助、無望,及對生活的無意義感了。

我講了弗蘭克爾教授在納粹集中營頑強地活下來,找到生命意義的故事。女孩兩眼放出光亮。

對于青少年心理咨詢,心理教育的成分總是會多些。女孩顯然内心在發生改變。她的眼神不再死灰一團,表情變得更有活力。她開始對我和工作室内的證書好奇。這說明,她也對未來的新生活開始向往。她在尋找新的榜樣和力量。

我抓住機會講了自己的故事:青年時遇到生活困苦,我也曾在黃河邊徘徊想跳進去;在中年階段跨行成為一名心理咨詢師,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和意義。

我說:牆壁上的各種證書,就是我十多年來到各地學習心理咨詢的見證。也是我打開生命之窗的證明。我覺得這樣的生活才是有意義的。我想通過自己的經曆告訴她,通過艱難困苦,是可以活出自己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的。對待艱難困苦的态度,就是堅韌。

很多時候,面對痛苦,内心毀滅性的憤怒,其實是歸罪于照顧者的不完備或者自我的不努力。于是産生了想毀滅雙方的念頭。但必須承認的是,現實就是殘酷的,不管照顧有多完備,也不管個體有多努力。我們必須增強自己對待苦難的堅強韌性。否則,就是一隻井底之蛙,不知道外面的天地有多大。

從她的眼神中,我覺得咨詢可以結束了。

09

接下來,我需要跟她父母談談。

很多父母隻能供養孩子吃穿用上學,期待孩子能夠好。卻無法也無力為孩子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他們也是如此。

我建議他們至少每周一次跟孩子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因為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大海一樣,看起來似乎風平浪靜,其實内在暗流湧動,波濤洶湧。孩子的内心,需要更多地被了解。

從他們困惑的表情上,我知道這個建議很蒼白。因為他們做不到。我想說,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但我沒說。從他們的家庭經濟能力上看,給女孩持續做咨詢的希望也不大。而我隻能蒼白地提個建議。

我不知道女孩的結果會怎樣,但我想說,青少年心理咨詢真的很重要。就像烏雲壓頂時的一縷陽光,雖然不能帶來一個春天,但至少可以打開一扇亮窗。青春期可以有絕望,但至少也要讓希望的光芒照進他們的心靈。

對于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需要知道,除了學習外,生活還要更廣闊的天地。一個孩子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考一所好大學,有一個好工作。

如此,或可以減少許多絕望的自我毀滅吧。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