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别人的情緒中,贖回自己

和娃呆了三天,真的是全心全意陪伴,心甘情願的,當然也很開心,不禁懷疑:我之前陪孩子的時候,我的心飛哪去了,我的魂飄哪去了啊?

今天下午,小家夥玩累了,拖着我要去房間抱抱,我拒絕了她,說我想看電視,不想回房間,在沙發上也能抱抱。

她一直哭鬧不休,喊着一定要去房間。這次我居然淡定陪着她哭,看着她鬧,等她平靜下來再與她溝通。

以前孩子一鬧情緒,我的脾氣很容易被挑起來,要麼吼孩子,要麼與她隔離開任由她哭鬧,直到她安靜才能親近她。

其實以前的我,本身就很容易陷入别人的情緒裡,不自覺地承擔别人的情緒,從我懂事開始,就已學會察言觀色,要達到爸爸的标準,要做到讓媽媽滿意,而自己的感受毫無知覺,隻要父母臉色一沉,我會漠視自己的需求和疲憊壓力去做到最好,壓垮了自己活得焦躁不安。

加上沒有學會在關系裡真實表達自己的脆弱、無力、意願、脾氣,習慣壓抑,似乎在等待别人發現我的真實感受,心裡積壓太多憤怒不滿委屈,在孩子強大的需求面前容易爆發這些壓抑的情緒。

正如今晚睡前,孩子說我不肯在房間抱她,我就是在生她的氣,她怕我生氣。我一下眼淚就掉下來,解釋道:“我拒絕來房間抱你,但我沒有生氣,因為當時我有自己的事要忙。我不是因為生你的氣才不抱你的。”

孩子的感知能力強,對某件事的解讀能力弱。孩子會把大人的“不陪我玩,沒有抱抱我,批評發火,拒絕否定,分離”當成是不喜歡TA,不要TA。我希望我的寶貝不要因為錯誤的解讀,活在别人的情緒裡,不知不覺地小心翼翼地看别人臉色去讨好或壓抑,将生命活得太萎縮。我願意和她溝通,願意承認大人的失誤,讓她能全局看待問題,而不是認為是自己的錯。

這幾個月,不斷修正自己的心态,理解自己是為了更好理解他人吧,分清是誰的事情誰的情緒,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再容納别人的情緒;敢在人前暴露自己的“不夠好,做不到,會犯錯”,守住自己的心性和界限,一點點從過去的模式裡贖回自我。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