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模式(二)

...

父母看到孩子大部分的不完美的地方,其實是符合孩子的發展規律的。我們總覺得孩子咋這樣調皮,這樣不聽話?其實每個孩子都是這樣。

孩子到了這樣的敏感期。 有些家長反映,這個孩子咋這麼“作”,非要把我們家椅子都排一排擺齊,或者非要把大家的鞋子擺一排擺齊。這是為什麼?因為他到了發展的規律期了,他要建立自己内心的規則和秩序感。

孩子到一個時期,都有一個時期的表現。在這個時代,父母心态都比較開放,沒有一定要和别的孩子比較。可是呢,有的家長抱怨孩子,說孩子超出了父母的極限,就沒見過這樣的孩子,這麼不聽話,這麼鬧騰。我們讓他往東,他往西,讓他趕鵝,他趕雞,讓他刷牙洗臉,不做。教他禮貌,不講。不許吃零食,偷偷吃。不許看電視,偷偷看。現在還會說謊。明明偷吃了薯片,還在嚼着,還面不改色地說,他沒吃。真讓人擔心,這樣下去還怎樣得了。

另一個家長抱怨孩子不愛學習,學習一點定力都沒有,見什麼都感興趣。什麼興趣都過不了三天,幼兒園門口,拳擊班,學武術的都報了名,報了之後,沒有兩次,就不願意去了。給他報了一個特靠譜的鋼琴,可是第一次、第二次還行,第三次就不想去了。每次坐在琴凳上,就像坐在釘子上一樣,無論如何,就坐不住。又哭又鬧,不願意學。唯一感覺有趣的是他爸的手機,還有iPad,走到哪兒玩到哪兒。奪也奪不過來,将來上學肯定不務正業,不寫作業,光想着遊戲。難道我要把它送到電擊治療網瘾嗎?想到孩子在那裡一定會被電得死去活來,然後就害怕了,然後就乖了。隻能說,有這種想法的家長精神有問題。

家長看待孩子的态度方法,總覺得孩子這些缺點沒有辦法接受。擔心到未來。從以上表述來看,家長想管孩子,管不住。不僅不用焦慮,還要恭喜自己,孩子就是親生的,不是機器生的,不是一個機器人,孩子是一個“人”,三歲讀詩,四歲做題,然後鋼琴十級,讓幹啥幹啥,這就不是個“人”了。而是一個機器人。這些貌似很嚴重的缺點,并不是孩子的問題。是因為家長不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首先我們要了解孩子,我們要有高度和格局看待孩子,如果不了解這些,我們看到孩子這些行為,就會擔心,就會扣帽子,然後就幹涉孩子的正常發展規律。

孩子并不能适應這個環境,你偏把他放在這個環境裡。孩子一次受挫之後,可能就真的如你所願,成為您口中所說的壞孩子。

做一個不焦慮的父母,第一要有格局,要知道孩子的生命是他自己的體驗完成的,隻有他自己去體驗。二是覺得一個孩子很規矩,很努力,很懂事。孩子就應該是不理性的,孩子天然的就是感性思維。他的理性,包括邏輯,都是在他成長過程中,為了應對外界的紛繁蕪雜,為了應對外界的紛繁蕪雜,不得不建立的。越晚建立越好。

孩子不聽父母的話,很正常,因為他聽不懂父母嚴謹的理性邏輯。孩子不是他想跟父母對着幹,而是他聽不懂。有家長抱怨,孩子做事莫名其妙。撒潑、貪玩并不是他本性所為,更不是他要和父母作對,而是他的理性的大腦沒有成熟,沒有能力應對。我們要懂得孩子,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父母要規範孩子每天的行為,并不是喝斥。父母首先把自己的生活搞好,孩子被父母帶領,父母才會支持到孩子。父母用發展的眼光看到孩子身上的好處。

就怕父母一開始,看到孩子任何一點枝枝杈杈,就就想把它消除掉,每天都生活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糾正問題的過程中。那你和孩子真的将是一場,至少是20年的戰鬥。孩子就會離你而去,越走越遠,最終還沒有達到父母想要的那些。父母要想不焦慮,父母本身做到不焦慮,把自己的生活做好,做到:微笑、擁抱、說好話、和别人相處融洽、找到自己的樂趣。當你的心情柔暢開闊的時候,孩子也會跟着舒展開來,欣欣向榮。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