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讀史意義1:愛讀史的孩子早立志且志向更遠大

開篇這裡我們先提兩個跟立志有關的現象(案例)。

案例一,現在的孩子,很大部分在成長過程中有一個很相似的地方:小的時候每個孩子都很雄心壯志的想當科學家、藝術家、宇航員等等,但是随着時間流逝,到高考填報志願時卻有很多孩子對填報志願很迷茫,不知道如何選擇專業,而進入社會以後,大部分人除了工作和家庭,早已淡忘了最初的夢想。

案例二,有網友在學校旁的奶茶店聽到幾個初中小女孩的聊天。其中一個小女孩說:“我以後就玩快手,然後找個社會上的男朋友出錢買衣服化妝品,要是火了就不用讀書了,網紅都這樣。”

這些現象是如何産生的呢?這其實是當前社會環境和個人的人文曆史底蘊共同發生作用的結果。當今的社會環境,一是很多孩子衣食無憂,造成很多孩子安逸享樂心态;二是現在什麼人都可能成為“偶像”且這些“偶像”收入頗豐,而真正對人類有大貢獻的科學家什麼的反而不怎麼受到關注(還記得2015年的熱門話題嗎, 屠呦呦和黃曉明誰的貢獻大),三是很多父母自身格局在求生存狀态打壓了孩子的夢想(怕孩子追求不切實際的夢想導緻餓肚子)。所以在物質泛濫而精神相對匮乏的今天,如果孩子缺乏人文曆史底蘊和曆史偉人這樣真正偶像的精神引領,就很容易受到上面三個因素影響,要麼因為貪圖安逸而不思進取(滿足于求生存而不是有成就),要麼因自己沒有底層思考能力任由父母的格局限制了自己在人生理想上的想象力,或者因找不到人生方向而去追求類似于“網紅”這樣的一夜暴富的生活方式,從而慢慢成長為“無志青年”,而随着進入社會,工作、結婚生子、養家糊口的生存壓力之下,夢想更是被消磨的蕩然無存。

每個想要有所成就的人,他的人生都需要志向這盞燈來照亮,而志向這盞燈,最好的開啟時間就是一個人的少年時期,隻要多讀曆史我們就會發現,古來今往那些有大成就者,往往大多數是在少年時代就立下了遠大的志向。而這些從小志向遠大并最終獲得人生大成就者,大部分身上具有一個特點,從小飽讀詩書,見識廣博,尤其愛讀曆史書,并從曆史書籍裡找到了很多精神榜樣,激發了自己的志向和鬥志。所以梁啟超在談到教育孩子上,曾經說:“讀名人傳記,最能激發人志氣,且于應事接物之智慧增長不少,古人所以貴讀史者以此。”;著名教育學家希利爾也說過:曆史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底蘊與基石。那麼,為什麼讀史在激發人的志向和鬥志有這麼好的作用呢?這裡分三點來講述。

首先,愛讀史的孩子更敢于夢想。人類曆史上的很多事物的出現都是從無到有的過程,多讀曆史就會明白人類是一種能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神奇生物,一切不可思議的事情都發生過,也似乎還會發生。多讀曆史會讓人相信人的“潛力無限”、“一切皆有可能”,讓人對未來更富有想象力和更敢于想象,從而敢于立下更高遠的志向并取得震驚世人的成就,古今中外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可以說明敢于夢想是多麼重要,因為有了飛翔的夢想,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因為有了光明的夢想,愛迪生發明了電燈;因為有了探索宇宙的夢想,加加林成為第一個從太空看到地球的人;比爾蓋茨夢想将來在每一個家庭的每張桌子上都有台個人電腦,而電腦中運行的則是自己開發的軟件,正因為在這一偉大夢想的催生下,微軟公司誕生了,也正是在微軟影響下,軟件從無到有,發展到了今天。這就是夢想的魅力和力量,一個人的心有多大,他的世界就有多大,敢于夢想,世界才能因你而改變。而在當時,這些夢想未實現之前,人們都會覺得那隻是“瘋狂的妄想”。所以,想讓孩子有大成就,要先讓孩子敢于夢想,想讓孩子敢于夢想,要讓孩子多讀曆史,曆史向我們展示了太多的從“妄想”到“夢想”實現的案例,讓我們不再容易掉入現實的局限性。

其次,讀史讓我們更容易找到人生的坐标和方向。讀史有利于了解社會的發展規律,而看懂規律,有助于孩子更好理解現實社會,把握時代趨勢,對于人生道路也會有自己的一套底層邏輯(不容易受到父母的格局限制),從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讀史也能讓個人更明白自己處于人生的哪個階段,接下來應該往哪裡去,有利于我們明确人生目的和方向;另外,曆史上無數偉人和英雄,他們給我們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志向參考模闆”。以上這些都有助于我們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确定好自己的人生坐标、确立自己的人生價值,從而更早給自己立下一個有意義的遠大志向。     

再次,讀史能夠了解人類社會發展軌迹,并把自己的命運和整個人類命運連接在一起。曆史是鮮活的,曆史裡的人物,無一不是有血有肉的鮮活形象,讀史可以讓一個人迸發出對國家、民族、人類的強烈情感并沉入其中,從而激發出為民族、國家或人類奮鬥這樣高格局的理想。德國大文豪歌德曾說:曆史給我們的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熱情。

周恩來總理12-13歲在東關模範學校的兩年間,就廣泛閱讀《史記》《漢書》《離騷》等史書,他的作文尤受老師贊許,常被貼在學校展覽處讓同學們觀看。當時,中國的民族危機日趨嚴重,東北更是帝國主義在華争奪的重點。豐厚的曆史底蘊加上對當時實事的思考,促使周恩來内心迸發出對國家、民族的深厚責任,1911年,13歲的周恩來在一次修身課上,老師問學生:讀書是為了什麼?同學中有的說是為了幫父母記賬,有的說是為了謀個人的前途。周恩來堅決地回答:“為了中華之崛起!”,從而走上了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為中華民族之崛起做出了豐功偉績。

而培養出“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啟超,也是因為從小接觸曆史,萌發出家國情懷并為了國家民族努力奮鬥,成為近代中華民族的英雄榜樣。梁啟超自四歲起跟祖父識字。在早年梁啟超不僅學到了不少傳統的文史知識,還從祖父口中聽到了許多宋、明朝時期的悲壯激昂的曆史故事,這種帶有愛國情感和思想傾向的課外教育,對梁啟超有着重要影響。曆代傑出人物愛國愛民的風範和頑強不屈的精神,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深深地紮下了根。

以上兩個案例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命運如果能跟更多人的命運聯結在一起,他的志向就越遠大,并且也更願意為此付出行動,他的成就也越高。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海蒂•格蘭特•霍爾沃森(現任哥倫比亞大學動機學科學中心副主任)在他的《成功,動機與目标》一書中提到了影響人的内驅力的三個重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關聯感,即一個人的目标與他人聯結的範圍越廣,其内驅動力就越大,成功的概率就越大。而在創造與人和社會的關聯感方面,閱讀曆史無疑是效果最好的一種方式。

                                                                          恒悅  2020年9月3日于福州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